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注意体位、饮食;药物治疗有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分别有不同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常用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且手术有风险需严格评估。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餐后不宜立即卧床,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这样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因为重力作用可促进胃排空,减轻反流对食管的刺激,尤其对于有夜间反流症状明显的患者效果较好。肥胖人群应减轻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内压,容易诱发反流性食管炎,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可降低反流风险。
饮食:避免进食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加重反流。此外,应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以减少夜间的胃酸分泌和反流机会。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在饮食上需注意差异,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遵循上述饮食原则,避免食用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食物;老年人群由于消化功能减退,更要注意饮食的温和、易消化。
二、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常用药物。能有效缓解反流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炎症的愈合。例如,埃索美拉唑等PPI类药物,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可显著降低胃内酸度,改善食管黏膜的炎症状态,对于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效果较好。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需谨慎评估后使用,老年患者可能因肝肾功能减退需调整用药剂量等,具体应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
2.H受体拮抗剂(HRA)
作用机制:竞争性拮抗组胺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但其抑酸作用较PPI弱。适用于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缓解症状。如西咪替丁等,通过与组胺竞争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从而减少胃酸分泌量。
适用人群: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使用,但同样需考虑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3.促胃肠动力药
作用机制:通过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及反流物在食管内的停留时间。常用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可增强食管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张力,加速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均可使用,儿童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剂量等问题,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老年患者若有胃肠动力不足情况可考虑使用,但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规范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且频繁出现反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2.术式
常用的手术术式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该手术通过折叠胃底来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从而减少反流。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术后吞咽困难等,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儿童等,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