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衰如何治疗
左心衰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病因治疗。一般治疗涉及休息与活动管理及吸氧;药物治疗有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非药物治疗包括机械通气、CRT、ICD等;病因治疗需治疗基础心脏病和防治诱因,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需综合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吸氧治疗: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为6-8L/min,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对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吸氧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不同年龄患者吸氧流量和方式可能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儿童吸氧需注意流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损伤。
药物治疗
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常用药物有呋塞米等。例如呋塞米可快速发挥利尿作用,减轻肺水肿等情况,但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尤其是血钾水平,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更需密切关注电解质变化。
血管扩张剂: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如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肌耗氧量;硝普钠能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但需密切监测血压。不同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在使用血管扩张剂时需谨慎调整剂量。
正性肌力药物:对于低心排血量的患者可使用,如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但需注意其治疗窗较窄,易发生中毒,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药浓度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需严格按照儿科用药规范,避免出现药物过量等情况。
非药物治疗
机械通气: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机械通气,如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正压通气可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有创机械通气适用于病情严重、无创通气失败等情况。在选择机械通气方式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进行机械通气需选择适合儿童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患者,可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如存在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RT,但需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不同,在评估和实施CRT时需充分考虑。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猝死高危风险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且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植入ICD预防猝死。在考虑植入ICD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心功能等情况,不同性别患者的猝死风险相关因素可能有所不同,需个体化评估。
病因治疗
治疗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患者需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如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等,不同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所调整。
防治诱因:积极防治感染、心律失常等诱因,感染是诱发左心衰的常见诱因,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对于老年患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更需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需及时发现和治疗,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左心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