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底分期诊断标准
糖尿病眼底病变分为非增殖期(Ⅰ-Ⅲ期)和增殖期(Ⅳ-Ⅵ期),非增殖期有微动脉瘤、小出血点等表现,增殖期有新生血管等表现,患者应定期眼底检查,不同分期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加强监测。
一、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分期诊断标准
(一)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
1.Ⅰ期: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这是糖尿病眼底病变较早的表现,微动脉瘤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丢失后形成的血管瘤样扩张,小出血点则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上散在分布的微动脉瘤和细小出血点,此时患者一般无明显视力下降,但如果患者有较长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就更容易出现此类病变,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对更易发生。
2.Ⅱ期:出现硬性渗出及出血斑。硬性渗出是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脂质等渗出沉积形成,出血斑比Ⅰ期更为明显。在眼底检查下可见视网膜出现黄白色的硬性渗出点,周围伴有出血斑,此阶段患者视力可能开始受到轻微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糖、不健康饮食等会加重病变进展,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易促使病变向更严重阶段发展。
3.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及出血斑。软性渗出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缺血性坏死灶,表现为棉絮状的灰白色斑。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同时伴有出血斑,此时期患者视力下降可能较为明显,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如果长期血糖波动大,比如病史超过10年且血糖控制始终不理想,就更容易进展到该分期,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也会加速病变进程。
(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1.Ⅳ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是视网膜缺血缺氧后,视网膜和虹膜表面长出的异常血管,这些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形成,此时患者视力明显下降,糖尿病病史较长、血糖控制极差的患者发生新生血管的风险极高,有糖尿病肾病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由于全身代谢紊乱加重,也会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2.Ⅴ期:新生血管伴纤维增殖。在新生血管的基础上,出现视网膜前或玻璃体腔内的纤维组织增殖。眼底检查可见新生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患者视力严重受损,此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血糖等指标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等疾病,会进一步加重眼底病变的发展。
3.Ⅵ期:新生血管伴纤维增殖,并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这是糖尿病眼底病变最严重的阶段,纤维组织增殖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几乎完全丧失,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血压、血脂等长期控制不佳的患者,特别是病程超过15年的患者,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大幅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时血糖控制不稳定,也会加速病变进展至该严重分期。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眼底,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干预治疗,不同分期的治疗方式不同,非增殖期可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进行保守治疗,增殖期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手段。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由于妊娠期间生理变化,更要加强眼底监测,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血糖波动,进而影响眼底病变的发展,需要在产科和眼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进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