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跟白内障的区别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病理性眼压增高为主要危险因素的疾病,各年龄段发病原因不同,症状有急性闭角型和慢性之分,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白内障是晶状体退行性病变,症状为视力逐渐下降等,眼部检查靠裂隙灯,治疗以手术为主、药物效果有限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球内的房水生成与排出平衡被打破,导致眼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例如婴幼儿型青光眼多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成年型青光眼可能与眼压异常升高、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病变。晶状体本身的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晶状体蛋白变性,导致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50-60岁年龄段发病率明显上升,长期接触紫外线、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也易患白内障。
二、症状表现
1.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时可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眼压明显升高,眼部表现为球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浅等。
慢性青光眼: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视野缺损,例如开始可能表现为鼻侧视野缺损,进而影响周边视野,晚期可导致失明,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视力下降的感知相对较迟缓。
2.白内障:主要症状是视力逐渐下降,无痛性进行性视物模糊,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眩光等表现,一般不会出现眼痛、头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视力下降的速度和程度有所差异,儿童白内障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
三、眼部检查差异
1.青光眼:
眼压测量:眼压是重要指标,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青光眼患者眼压多高于此范围,但也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但存在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
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神经杯盘比增大等视神经损害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视神经的形态和对眼压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青光眼眼底表现可能有其独特性,需专业医生仔细判断。
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可发现典型的视野缺损,如管状视野等,通过定期视野检查能监测病情进展。
2.白内障:
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程度等,能清晰看到晶状体的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晶状体的外观和混浊特点有所不同,儿童白内障晶状体混浊表现可能较为复杂。
四、治疗方法
1.青光眼: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减少房水生成或促进房水排出以降低眼压。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小梁切除术等手术方式,降低眼压,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关注术后的身体恢复和并发症预防。
2.白内障:
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一些抑制晶状体混浊进展的药物,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手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儿童白内障手术需尤其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视觉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