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忽然眼底出血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常见于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眼部外伤是常见原因;症状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可通过眼底检查、眼部B超、血糖血压检测诊断;治疗需针对基础病、止血、促进出血吸收,严重时手术;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者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常见原因
1.高血压:老年人若血压长期控制不佳,过高的血压会使眼底视网膜的血管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据相关研究统计,约有30%-40%的眼底出血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引发的眼底出血在老年人眼底出血病因中占比较高。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眼底的微血管,使血管壁变得脆弱、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出血。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老年人,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有数据显示,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眼底出血发生率可达20%左右。
3.眼底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增加,血管弹性下降、管壁增厚,血流通过时阻力增大,易导致局部出血。一般5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15%-20%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动脉硬化,其中部分会发展为眼底出血。
4.眼部外伤:老年人可能因意外碰撞等造成眼部外伤,致使眼底血管破裂出血。虽然外伤导致的眼底出血占比相对较低,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症状表现
1.视力下降:出血若影响到黄斑区等关键部位,会迅速导致视力明显下降,轻度出血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重度出血可能仅能看到手动甚至光感。
2.眼前黑影飘动:血液在玻璃体中会让患者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如同蚊蝇飞舞,且黑影会随眼球转动而移动。
3.视野缺损:出血范围较大时,会出现视野某一区域缺失,比如原本能看到的范围变小,对物体的感知范围受限。
三、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直接观察眼底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可清晰看到视网膜是否有出血病灶。
2.眼部B超:对于玻璃体出血较多,眼底镜无法清晰观察时,眼部B超能准确发现眼底是否有出血及出血的程度等情况。
3.血糖、血压检测:检测老年人的血糖、血压水平,明确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与眼底出血密切相关。
四、治疗原则
1.针对基础病治疗:若由高血压引起,需控制血压;若由糖尿病引起,要控制血糖,使基础病处于稳定状态,为眼底出血的恢复创造条件。
2.止血治疗:可使用一些止血药物(具体药物遵医嘱)来阻止眼底继续出血,根据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
3.促进出血吸收:使用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具体药物遵医嘱),帮助眼底已有的出血逐渐吸收,改善眼底状况。
4.手术治疗:当眼底出血严重,如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视网膜大量出血影响视力恢复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整体状况,治疗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的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在康复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再次出血,同时要定期复查眼底、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这类老年人本身基础病控制不佳是导致眼底出血的重要因素,在治疗眼底出血时,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血糖,遵循医生制定的基础病治疗方案,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管理饮食、坚持适量运动等,以稳定基础病情,降低眼底再次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