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和心悸的区别
怔忡和心悸在概念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相关检查及鉴别、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多因骤遇惊恐等诱因起病急、病情轻,怔忡多由久病体虚等致病情重且常持续;病因病机上惊悸与外邪侵袭等相关,怔忡与脏腑功能失调等相关;临床表现上惊悸诱因去除后可较快恢复,怔忡持续时间长、活动后加重且伴全身虚弱表现;检查鉴别有不同侧重;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出现心悸怔忡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概念定义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健康人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时;也可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发热、贫血、甲亢、心律失常等。心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数情况下经去除诱因或治疗基础疾病后可缓解。从中医角度看,心悸可分为惊悸和怔忡,其中惊悸多因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劳累等因素而诱发,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病情较轻;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明显诱因时也可自行发作,常呈持续性,病情较为深重,临床所见的怔忡,多属心悸的严重阶段。
二、病因病机差异
心悸:惊悸多与外邪侵袭、情志过激等因素相关,外邪(如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或情志不遂导致气血逆乱、痰火扰心等,引发心悸发作,起病相对较急,病邪去除后症状多可缓解;
怔忡:多由久病耗伤正气,如久病体虚致心脾肝肾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因禀赋不足、年老体衰等致心脉失养,病机多涉及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病情往往迁延难愈。
三、临床表现特点
心悸:惊悸发作时自觉心跳加快,可伴有胸闷、气短等不适,诱因去除后多能较快恢复正常;
怔忡:患者常自觉心中惕惕,心悸不安,持续时间较长,活动后症状多加重,可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全身虚弱表现,病情较重时即使安静状态下也会有心悸不适。
四、相关检查及鉴别
检查方面:心悸患者需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等情况;怔忡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需进一步评估全身脏腑功能状况,如通过血液生化检查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以查找导致心失所养或心脉不利的全身性因素;
鉴别要点:主要通过病史、症状特点及相关检查来鉴别。心悸中的惊悸与怔忡可相互转化,若惊悸日久不愈,病情迁延,可发展为怔忡;而怔忡患者感受外邪或受情志刺激时,也可突发惊悸症状。
五、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心悸怔忡需格外重视,儿童心悸可能与先天禀赋不足、感染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若儿童频繁出现心悸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儿童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心悸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等情况;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易出现心悸怔忡相关问题,经期女性若情志不舒等易引发心悸,孕期女性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功能相对不足等情况导致心悸,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也易出现心悸怔忡,女性在这些时期应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作息,孕期需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等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出现心悸怔忡多与心、脑、肾等脏器功能衰退相关,可能存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老年人出现心悸怔忡时应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家属需陪伴老人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心脏相关检查及全身评估,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