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是怎么回事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有节律且声响与心跳或脉搏同步的耳鸣,其产生原因包括血管性因素(如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扩张、动静脉瘘、高血压)、肌肉收缩因素(如腭肌阵挛)及其他因素(如颞颌关节紊乱);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检查耳部及颈部血管杂音等)和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CT或MRI等);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如血管性因素的相应治疗、高血压控制、腭肌阵挛的放松疗法、颞颌关节紊乱的相应处理)和对症支持(使用耳鸣掩蔽器等辅助设备),需综合患者多种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一、产生原因
1.血管性因素
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扩张等:当颈动脉或椎动脉出现狭窄时,血液流经此处会形成湍流,从而产生异常声音;而血管扩张时,也可能影响血流状态导致搏动性耳鸣。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狭窄,进而引发搏动性耳鸣。在年龄较大且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差异可能与各自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有关。
动静脉瘘: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动静脉瘘会使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改变血流动力学,导致局部血流异常,产生与心跳同步的耳鸣。这种情况可能在青少年或有外伤等病史的人群中出现。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时,心脏射血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可能影响耳部血管的血流状态,从而引发搏动性耳鸣。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有较高发病率,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2.肌肉收缩因素
腭肌阵挛:腭肌阵挛可导致耳部周围肌肉不自主收缩,产生与心跳同步的声音,引起搏动性耳鸣。这种情况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等可能诱发。
3.其他因素
颞颌关节紊乱:颞颌关节紊乱时,关节运动可能影响周围组织,导致耳部出现异常声音,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在有颞颌关节紊乱相关因素(如咬合不良、经常大张口等)的人群中易发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患病。
二、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耳部情况,包括鼓膜等结构是否正常,同时会检查颈部血管,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等。例如,听诊颈部血管时,若听到与心跳同步的杂音,提示可能存在血管性因素导致的搏动性耳鸣。
2.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声:可用于检查颈部血管的血流情况,如是否存在狭窄、扩张等,有助于发现血管性病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控制检查时间和探头压力等。
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血管、颞颌关节等结构的形态,帮助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在考虑到肿瘤等病变可能时会选择这些检查,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进行CT或MRI检查时需遵循相应的禁忌和准备要求。
三、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血管性因素引起,如颈动脉狭窄可根据情况考虑介入治疗等;动静脉瘘则可能需要手术修复等。对于高血压导致的搏动性耳鸣,需控制血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及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水平,不同年龄和病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有所不同,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若为肌肉收缩因素导致的腭肌阵挛,可尝试通过放松疗法等改善肌肉状态。对于有颞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可通过调整咬合、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2.对症支持
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明确病因或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取一些对症措施来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如使用耳鸣掩蔽器等辅助设备。
搏动性耳鸣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