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阻滞原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心肌病变、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先天性、药物及中毒),治疗有针对病因、药物、起搏器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者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心脏传导阻滞的原因
心脏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理性因素:一些健康的年轻人或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这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属于生理性的相对不应期延长。
病理性因素
心肌病变:冠心病是导致心脏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的病变会干扰电信号的传导;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和传导系统,引发传导阻滞。
传导系统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如纤维化等,常见于老年人,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
先天性因素: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从而出生后就出现心脏传导阻滞。
药物及中毒因素:一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洋地黄类药物等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心脏传导;某些中毒情况,如高钾血症可抑制心肌的传导性,导致传导阻滞。
二、心脏传导阻滞的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需要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对于心肌炎,需积极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由药物引起的传导阻滞,应根据情况调整或停用相关药物。
药物治疗:对于有症状的心脏传导阻滞,可使用一些药物来提高心率,如阿托品可用于治疗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传导阻滞,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需谨慎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加心率,但长期使用效果不佳且有较多不良反应。
起搏器治疗:当心脏传导阻滞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心室率显著缓慢(如心室率<40次/分钟)且伴有明显症状时,通常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可以替代心脏的传导系统,发放电信号来带动心脏跳动,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例如,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起搏器植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较差,更易出现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表现。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安装起搏器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
儿童: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儿童,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如果需要安装起搏器,要选择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起搏器类型,并在术后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安装起搏器可能会对儿童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发生心脏传导阻滞时,需要综合考虑妊娠和心脏疾病的相互影响。治疗上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必要时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谨慎使用药物或在合适时机考虑起搏器植入等。同时,女性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等。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在治疗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例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心脏传导阻滞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高血压的患者要选择不影响心脏传导且能控制血压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整体病情的控制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