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包括改善预后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还需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及积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来控制病情。
一、改善预后的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素A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阿司匹林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PY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药物,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3.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类药物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多效性。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改善预后。
二、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通过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症状。大量临床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考虑其对心率等的影响,年轻患者使用时要关注心率变化,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
女性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存在的一些特殊反应,同时结合其生活方式等综合考虑用药。
有哮喘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需谨慎,因为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等。
2.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同时扩张静脉,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例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可迅速缓解心绞痛发作,硝酸异山梨酯可口服或缓释制剂用于长期治疗。
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降压等作用对循环的影响,老年患者需更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
女性使用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有严重贫血、青光眼等病史的患者禁用硝酸酯类药物,因为可能加重病情。
3.钙通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等。通过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例如地尔硫对变异型心绞痛疗效较好,氨氯地平可用于长期控制血压和心绞痛。
不同年龄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时,要关注药物对心率等的影响,如地尔硫可能影响心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女性使用时需考虑药物对激素水平等可能的间接影响。
有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病史的患者使用需谨慎。
三、其他治疗相关情况
1.生活方式调整:无论年龄、性别,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都需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饮酒过量也对心血管不利;合理饮食,控制血脂、血糖和血压,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
2.合并症管理: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140/90mmHg,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害,从而更好地控制稳定型心绞痛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