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因胆囊内结石长期刺激致胆囊慢性炎症,病因包括结石形成及炎症持续刺激,病理有胆囊壁变化和功能改变,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轻症,手术是有明显症状者的主要治疗,需考虑手术禁忌及不同人群情况
一、定义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内存在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引发胆囊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结石的存在是导致胆囊慢性炎症的关键因素,结石会反复摩擦胆囊壁,使得胆囊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1.胆囊结石的形成: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或者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原因,导致胆汁中的成分析出形成结石。例如,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含量相对升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女性妊娠次数多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胆汁成分及胆囊收缩,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2.炎症的持续刺激:结石引起胆囊黏膜损伤后,细菌容易入侵,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且这种炎症呈慢性过程,持续的炎症会使胆囊壁逐渐增厚、纤维化,功能受到影响。
三、病理改变
1.胆囊壁变化:胆囊壁增厚,可达正常的3-5倍,纤维组织增生明显,胆囊黏膜上皮可能出现糜烂、溃疡等改变。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2.胆囊功能改变:胆囊的浓缩功能、收缩排空功能减退,影响胆汁的正常排出,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往往会加重。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需要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而结石存在影响了胆囊的正常收缩,从而引发疼痛。
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等,与胆囊功能减退,胆汁分泌和排出异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2.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墨菲征可呈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墨菲征阳性)。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内结石的存在,同时能观察胆囊壁的厚度、胆囊的大小等情况。一般来说,胆囊壁厚度超过3mm可考虑胆囊慢性炎症改变,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选用,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白细胞升高,当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可明显升高。肝功能检查一般也无特异性改变,若胆囊炎症严重影响到肝功能,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轻度升高。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暂时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取低脂饮食,减少胆囊的收缩刺激。同时可使用一些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且对于结石的溶解等作用有限。
2.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手术切除胆囊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禁忌证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胆囊在消化等方面有一定作用,需谨慎评估手术必要性,优先考虑非手术等保守措施,但如果病情需要也应积极考虑手术。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若病情需要手术也应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