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心房颤动的一种,发作呈阵发性且通常持续时间小于7天可自行终止,其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及体征特点,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处理和长期管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定义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指心房发生快速、无序的颤动,发作呈阵发性,通常持续时间小于7天,多数情况下可自行终止。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老年人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例如,65岁以上人群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吸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风险比非饮酒者显著升高;肥胖患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等因素可影响心脏电活动,增加患病几率。
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风险较高。例如,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改变,易引发心房颤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不适。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体征特点: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体征。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依据。发作时心电图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绝对不齐。即使在发作间歇期,也可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捕捉到心房颤动的发作证据。
其他检查:还可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心房、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是否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心房颤动。
五、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期处理:对于发作时心室率较快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硫等)等药物控制心室率;对于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胺碘酮等药物进行转复。
长期管理:包括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如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冠心病等。此外,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等介入治疗方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较差,轻微出血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选择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心脏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女性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老年期)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情况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如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需要考虑对妊娠的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治疗,在治疗时需关注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心房颤动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变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的影响与成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