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吃什么药
心衰常用药物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类、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不同药物有不同作用机制、适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心衰患者及有特殊病史者用药需谨慎,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等,通过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重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ACEI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尤其适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但可能会引起干咳、低血压、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及肾功能。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例如氯沙坦等,作用机制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与ACEI类似的作用,但干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EI,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心衰患者,同样可能导致低血压、高钾血症等,用药时需注意监测。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可抑制醛固酮活性,减轻水钠潴留,改善心室重构。研究显示,螺内酯能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尤其适用于NYHAⅡ-Ⅳ级和射血分数≤35%的心衰患者,但需警惕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损害等问题,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钾和肌酐水平。
二、β受体阻滞剂
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激活对心脏的不良作用,长期应用能改善心肌重构,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起始剂量要小,需逐渐增加剂量,因为开始用药时可能会出现心衰短暂加重的情况,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心功能变化,对于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三、利尿剂
包括襻利尿剂(如呋塞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呼吸困难和水肿等症状。襻利尿剂起效迅速,适用于急性心衰或水肿明显的心衰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及相关指标。
四、正性肌力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适用于伴有快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心衰患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量。但洋地黄治疗窗窄,易发生中毒,需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与胺碘酮合用时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及患者的心律、胃肠道反应等,对于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等需适当调整剂量。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属于交感神经兴奋剂,通过兴奋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死亡率,一般短期用于急性心衰的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心衰患者:老年心衰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ACEI/ARB类药物可能导致老年患者低血压,需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缓慢调整剂量;利尿剂的使用要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血容量不足。
女性心衰患者:女性心衰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基本与男性相似,但要注意一些药物对女性特殊生理状况的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对女性心率的影响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有特殊病史的心衰患者:对于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而选择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使用ACEI/ARB类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