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什么意思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不足、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其发生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痉挛,常见病因有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典型胸痛和不典型表现,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预防需靠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和定期体检。
一、发生机制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
2.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冠状动脉的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减少心肌的血液灌注。比如,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进而引发心肌缺血。
二、常见病因
1.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肌缺血,且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压力较大等)以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缺乏运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进而影响心脏供血。
3.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高,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健康,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表现,而是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容易被忽视,需引起重视。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在发作间期可能心电图正常。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明确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2.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应根据血脂水平合理选择降脂药物并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等心脏问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