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处理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从病因探寻与鉴别诊断入手,明确病因后进行一般处理与监测,药物治疗可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等情况时考虑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反复症状发作时考虑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需更重视且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等。
一、病因评估与鉴别诊断
(一)病因探寻
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感染史(如病毒感染等)、心血管疾病史、药物使用史(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如高钾血症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差异,儿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病毒性心肌炎等相关,成年人则可能与冠心病、心肌病等多见。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等检查明确病因,例如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呈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心脏超声可能发现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等。
(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房室分离),P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若阻滞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常为40-60次/分;若阻滞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下,QRS波群形态增宽畸形,频率常小于40次/分。
二、一般处理与监测
(一)一般处理
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二)监测指标
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心率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的症状。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等,电解质紊乱可能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如低钾血症可使心肌兴奋性改变等。
三、药物治疗
(一)可选药物
可使用阿托品,其通过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增加窦房结自律性和改善房室传导,适用于阻滞部位在房室结的患者,但对于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的患者效果有限;也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能增加心率,改善房室传导,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
四、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一)适应证
当患者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头晕、黑矇、晕厥、低血压等,或心室率过慢(小于40次/分)且药物治疗无效时,应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儿童患者若出现上述情况也需及时考虑临时起搏,因为儿童对心率减慢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二)起搏方式选择
一般可选择经静脉心内膜临时起搏,操作相对简便,通过穿刺静脉将起搏电极导管置于右心室心内膜,连接临时起搏器进行起搏。
五、永久心脏起搏治疗
(一)适应证评估
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反复症状发作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考虑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更需谨慎评估永久起搏的必要性和风险。
(二)起搏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如单腔起搏、双腔起搏等。双腔起搏更符合生理性心脏起搏,能更好地维持房室同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费用相对较高;单腔起搏则相对简单、费用低,适用于一些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更应重视,因为儿童心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心率过慢对心功能影响更大,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临时起搏的时机把握要更严格,且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永久起搏的年龄选择也需谨慎权衡利弊。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处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各器官功能,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永久起搏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患者的预期寿命等因素,注重人文关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治疗方案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