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怎么治
中耳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局部用抗生素滴耳液、减充血剂,全身用抗生素)、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乳突根治术)、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矫正鼻腔鼻窦畸形)及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耳部清洁、增强体质、注意作息规律),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引流、治疗病因及促进康复。
一、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急性期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起到局部抗感染作用,需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药物,一般基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以确保针对性抗感染。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使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类药物,减轻咽鼓管肿胀,改善通气引流,但需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
2.全身用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全身症状较重者,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滴注),用药疗程需足够,一般要持续至症状完全消失后继续用药2-3天,防止转为慢性。
二、手术治疗
1.鼓膜切开术: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膨出明显,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者,通过切开鼓膜,促进脓液引流,缓解症状。对于儿童患者,操作需更加轻柔准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防止感染加重。
2.鼓膜穿刺术:用于分泌性中耳炎,通过穿刺抽取中耳积液,可同时注入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小儿患者,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深度,密切观察术后反应,如有无耳部疼痛加剧、发热等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
3.鼓膜置管术: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积液黏稠不易抽出者。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到其耳部发育特点,选择合适型号的通气管,术后要注意避免耳部进水,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复查通气管情况,适时取出通气管。
4.乳突根治术:适用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等,彻底清除乳突、鼓室及咽鼓管周围的病变组织,防止病变进一步扩散,适用于病变较广泛、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操作要精细,尽量保留健康的听力结构,术后要加强耳部护理,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慢性中耳炎。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上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要密切关注其上呼吸道情况,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减少中耳炎的复发风险。
2.矫正鼻腔鼻窦畸形:如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腔鼻窦病变,可影响咽鼓管通气引流,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等,以改善咽鼓管功能,预防慢性中耳炎的发生或复发。对于成年患者,手术前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鼻腔鼻窦的详细检查、肺功能等相关检查,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耳部清洁:平时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澡、游泳时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可使用棉球等堵塞外耳道,但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损伤鼓膜。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做好耳部清洁工作,在洗澡、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部水分。
2.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慢性中耳炎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儿童患者可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3.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成年患者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