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什么病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病变,病因是多种病毒经血流侵犯心肌,发病机制是病毒直接损害及免疫反应参与。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和心脏相关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病毒学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等,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针对病毒和心肌炎症,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可痊愈,少数可发展为慢性病变。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血流侵犯心肌。
2.发病机制:病毒直接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以及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共同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直接导致心肌细胞溶解、坏死、凋亡等;同时,免疫反应中激活的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等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前驱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相关症状:随后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等。病情较轻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仅通过检查发现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
2.体征:可发现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出现第三心音,或有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肝大等心力衰竭体征。
四、辅助检查
1.心电图:常见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多见。
2.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反映心肌细胞受损。
3.病毒学检查:疾病早期可从咽拭子、粪便、血液等中检测出病毒,但阳性率不高,且病毒学检查阳性需结合临床症状才有诊断价值。
4.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炎的诊断、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前驱感染病史、相应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病原学等检查综合判断。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参考2020年中国《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2.鉴别诊断:需与冠心病、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相鉴别。冠心病多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有特征性ST-T改变及病理性Q波等;风湿性心肌炎常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关节炎、皮下结节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中毒性心肌炎多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等。
六、治疗
目前主要是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进行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针对心力衰竭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正规诊疗规范),对于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采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等。同时,可使用一些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等辅助治疗。
七、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可痊愈,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肌病变。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有关。如急性期病情重、有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差。年龄方面,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转归,儿童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可能遗留一些心肌功能问题;老年人患病毒性心肌炎相对预后可能更差一些,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较弱,基础疾病可能较多等。生活方式方面,发病后严格卧床休息等良好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有基础心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患病毒性心肌炎后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而相对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