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心肌缺血程度
心肌缺血的评估包括临床症状评估、心电图检查、负荷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方面。临床症状上有心绞痛表现及其他全身症状;心电图检查有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检查有运动和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有静息和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有SPECT和PET,不同检查各有特点及需考虑不同人群因素。
一、临床症状评估
1.心绞痛表现:心肌缺血时常见心绞痛,典型心绞痛为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女性患者心绞痛症状有时可不典型,易被忽视。有冠心病病史者若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提示心肌缺血程度可能加重。
2.其他全身症状:严重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乏力、出汗等全身症状,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出现这些全身症状时需警惕心肌缺血程度加重。
二、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静息时心电图是初步判断心肌缺血的常用方法。ST-T改变是心肌缺血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如ST段压低(≥0.05mV)、T波低平、倒置等。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正常范围有差异,老年人基础心率较慢,ST-T改变的判断需结合年龄等因素。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静息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更应重视,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2.动态心电图(Holter):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静息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它可以记录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与活动、睡眠等的关系。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如经常熬夜的人群,Holter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的心肌缺血情况。
三、负荷心电图检查
1.运动负荷心电图: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常用的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运动中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为阳性,提示心肌缺血。不同性别患者运动耐量不同,女性一般运动耐量相对男性较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时需谨慎评估,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运动负荷的判断。
2.药物负荷心电图:对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心电图,如使用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增加心肌耗氧量。药物负荷心电图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解读,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需权衡利弊。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1.静息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心肌缺血时相应节段的心室壁运动可能出现异常,如运动减弱、无运动或矛盾运动。不同年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差异,儿童心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与成人超声心动图表现不同。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静息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肌缺血相关节段运动时要考虑基础心脏病的影响。
2.负荷超声心动图:通过运动或药物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室壁运动变化来评估心肌缺血程度。负荷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发现心肌缺血区域,对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一般健康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负荷方式和剂量。
五、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静脉注射核素显像剂后,通过SPECT检查可显示心肌灌注情况。心肌缺血区域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不同年龄患者对核素的代谢等有差异,儿童使用核素时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对于有甲状腺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时需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评估检查风险。
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PET心肌灌注显像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肌细胞活性。它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心肌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但PET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