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和治疗
慢性胆囊炎有腹痛(多数右上腹隐痛或钝痛,可放射、间歇性发作且进食油腻后加重,儿童少见)和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厌食油腻等,约50%患者有,与胆囊功能受损影响脂肪消化有关)等症状。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调整(避免高脂高胆固醇,保持清淡易消化,约30%患者症状可缓解)和药物治疗(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需遵医嘱,特殊人群用药有讲究);手术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胆绞痛经非手术无效、胆囊无功能、合并大结石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和开腹等,需根据病情等综合选择。
一、慢性胆囊炎的症状
1.腹痛
多数患者有右上腹隐痛或钝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的症状,其疼痛的发生与胆囊收缩、胆汁排出不畅等因素有关。这种疼痛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囊需要频繁收缩来排出胆汁,更容易诱发疼痛。
对于儿童患者,慢性胆囊炎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等表现,需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2.消化不良
患者可出现腹胀、嗳气、厌食油腻食物等症状。这是因为胆囊的功能受损,影响了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尤其是对脂肪的消化。研究发现,约50%左右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这与胆囊对脂肪消化的辅助功能下降有关。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可能因为激素等因素,在相同病情下消化不良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机制相似。有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胆囊结石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因为胆囊结石等病变容易导致胆囊功能长期受损。
二、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
患者应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合理的饮食调整有助于减少胆囊的收缩,减轻症状。例如,研究显示,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后,约3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高脂肪食物的过多摄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适当的营养,但不合理的饮食可能加重胆囊负担。女性患者在进行饮食调整时,可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如经期等情况适当调整饮食,但核心是控制脂肪摄入。有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饮食调整原则,以维持胆囊的相对正常功能。
药物治疗
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熊去氧胆酸可以增加胆汁酸分泌,抑制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囊收缩,从而改善胆汁淤积等情况。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患者根据病情的差异,药物的选择和疗效可能不同。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一般不建议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因为其对胎儿的影响尚不明确;儿童患者使用利胆药物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利胆药物也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当患者出现频繁发作的胆绞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胆囊无功能;合并有胆囊结石且结石较大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对于结石直径大于3cm的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较高,因为大结石更容易引起胆囊的反复炎症刺激。在不同年龄阶段,手术的风险和适应证略有不同。儿童患者进行胆囊手术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儿童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考虑生育等因素对手术的影响,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前需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手术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例如,对于一些粘连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开腹胆囊切除术,但开腹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