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脾虚的原因
脾虚受饮食、情志、劳逸、疾病、年龄等多因素影响,饮食方面过度节食挑食、嗜食生冷油腻易致脾虚;情志上长期忧思过度、情绪波动大可影响脾胃功能引发脾虚;劳逸中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会导致脾虚;疾病方面慢性疾病及术后身体虚弱会影响脾胃致脾虚;年龄上儿童因脾胃功能未健全、老人因脾胃功能衰退易出现脾虚。
嗜食生冷油腻: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因为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生冷食物会使脾胃受寒,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嗜食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脾胃需要耗费更多的气血来消化这些油腻食物,久而久之导致脾虚。在生活方式上,经常在炎热天气大量饮用冰镇饮品的人群更易受生冷食物影响;偏爱高脂肪、高油食物的人群则易因油腻食物引发脾虚。不同性别中,男性若生活中应酬多,可能更容易接触到过多油腻食物而导致脾虚;女性在生理期前后若嗜食生冷,更易损伤脾胃阳气。
情志因素
长期忧思过度:中医认为,思则伤脾。长期处于忧虑、思考过度的状态会影响脾胃的气机运行。比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的人群,长期处于忧思状态,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抑制。年龄方面,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更易出现长期忧思过度的情况,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引发脾虚;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因情感等因素陷入忧思状态,从而增加脾虚风险。
情绪波动较大:突然的、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暴怒、过度悲伤等,也会影响脾胃功能。暴怒会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过度悲伤则会损伤肺气,而肺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关联,肺虚也会影响脾的功能。不同年龄段人群受情绪波动影响脾虚的情况不同,儿童若受到惊吓等强烈情绪刺激,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但相对较少见;老年人若情绪波动较大,本身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因情绪影响导致脾虚加重。
劳逸因素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过度劳累和脑力过度劳累。体力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而脾主运化,气血不足会影响脾胃功能;脑力过度劳累会使心脾耗伤,心脾亏虚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或者长期高强度用脑的上班族,都容易出现脾虚。从年龄来看,青壮年体力脑力消耗大,是过度劳累导致脾虚的高发人群;老年人若过度劳累也会加重身体机能衰退,引发脾虚。
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活动量过少,会使脾胃气机不畅,运化无力。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比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就属于过度安逸的情况,容易导致脾虚。不同性别中,男性若长期处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更易因过度安逸引发脾虚;女性若长期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增加脾虚风险。
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会长期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脾虚。不同年龄的慢性疾病患者受影响不同,儿童患有慢性肠炎等疾病,会影响营养吸收,阻碍生长发育,易出现脾虚;老年人患慢性疾病时间较长,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更易因慢性疾病导致脾虚加重。
术后身体虚弱:经历大手术后,身体处于虚弱状态,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手术创伤会耗伤气血,脾胃失去气血的滋养,运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脾虚。不同年龄段术后患者情况不同,儿童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手术创伤较大,也会影响脾胃功能;老年人术后身体恢复慢,脾胃功能更易受损,发生脾虚的风险较高。
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健全。如果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喂养不规律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虚。例如过早给婴儿添加固体食物,会加重婴儿脾胃的消化负担,引发脾虚。
老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脾胃功能逐渐衰退,运化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脾虚情况。比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易导致脾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