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荨麻疹方法
中医治荨麻疹有中药内服、针灸治疗、拔罐疗法等方法,中药内服分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证分别论治,针灸有体针和耳针,拔罐适用于风寒束表证,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具体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医生辨证指导下进行。
一、中药内服
1.风热犯表证: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常见症状为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治疗常以疏风清热为法,可选用消风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散邪;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苍术、苦参、木通清热燥湿;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现代研究表明,消风散中的药物具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能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2.风寒束表证:由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引起,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怕冷。治疗宜选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以疏风散寒。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散寒;杏仁、白芍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该方中的药物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风寒外袭导致的荨麻疹症状。
3.血虚风燥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久病耗血,或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血虚生风。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等。治疗当以养血祛风润燥为法,可选用当归饮子加减。方中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祛风止痒;何首乌、甘草养血润燥、调和诸药。研究发现,当归饮子中的药物成分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对血虚风燥型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二、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风池、曲池、血海、膈俞、足三里等穴位。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疏风解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血海、膈俞属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能活血化风;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扶正祛邪。针刺时采用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取穴,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2.耳针:选取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肺主皮毛,耳穴肺能调节肺经气血,疏风解表;神门、皮质下可调节神经功能,缓解瘙痒;内分泌能调节内分泌状态。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患者可自行按压,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对荨麻疹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拔罐疗法
对于风寒束表证的荨麻疹患者,可选用拔罐疗法。选取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采用留罐法。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能解表清热;风门、肺俞为肺经腧穴,可宣肺解表。通过拔罐,可祛风散寒,促进气血运行,减轻风寒外袭引起的荨麻疹症状。但拔罐时需注意拔罐的时间和力度,避免烫伤皮肤,对于皮肤过敏、有出血倾向等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时,中医治疗应更加谨慎。在中药内服方面,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针灸治疗时,儿童的皮肤较娇嫩,操作需更加轻柔,且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儿童因恐惧而不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用药或治疗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患荨麻疹时,中医治疗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用。应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有毒性等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针灸治疗时,要选择安全的穴位和适宜的刺激方法,如尽量避免针刺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以防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多与机体功能衰退、气血不足等有关。在中医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和整体体质。中药内服需注意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针灸治疗时,要根据老年人的体质强弱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如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
中医治疗荨麻疹有多种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但具体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