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心动过缓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包括运动员等长期重体力劳动者静息心率慢及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致心率减慢;病理性原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和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病变等)。治疗上生理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心动过缓可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非药物治疗(临时起搏器、永久起搏器),老年人患心动过缓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减退致的心动过缓需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
一、心动过缓的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这类人群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可较慢,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的储备功能增强,属于生理性的心动过缓,一般心率不会低于50次/分钟,且无明显不适症状。
2.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减慢,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机制,睡眠中心率可降至40-60次/分钟左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如纤维化、缺血等,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常见于老年人,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有关,也可能由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肌缺血累及窦房结所致。
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明显减慢,可低于40次/分钟。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累及房室传导系统、心肌炎、心肌病等。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部位累及房室结区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引起心率减慢。患者除心动过缓外,还常伴有乏力、畏寒、水肿等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切除甲状腺等因素有关。
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出血、炎症等病变累及颅内迷走神经中枢,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心动过缓。常见于老年人,颅内病变可影响自主神经调节,从而出现心率异常。
二、心动过缓的治疗方法
(一)生理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对于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的生理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监测心率变化即可。睡眠状态下的心动过缓是正常生理现象,也无需干预,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即可。
(二)病理性心动过缓的治疗
1.药物治疗
阿托品:可用于治疗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等。它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但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使用阿托品可能会有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
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的心动过缓。它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非药物治疗
起搏器治疗
临时起搏器: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引起的严重心动过缓,以及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导致严重心动过缓时,可紧急安装临时起搏器,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为心肌恢复创造条件。
永久起搏器: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永久性心动过缓患者,如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心室率长期低于40次/分钟,需植入永久起搏器。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发生需要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心动过缓情况,植入起搏器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儿童中,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引起的严重心动过缓等情况,也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和参数。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心动过缓时,要更加密切监测心率变化,因为老年人对心动过缓的耐受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动过缓的药物。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动过缓,首要治疗是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随着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心动过缓通常也会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