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怎么治疗
急性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治疗。一般治疗需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液体复苏要补充血容量等;抑酸药物和生长抑素类似物可抑制胰液分泌;重症胰腺炎有感染风险时抗感染,根据情况选药;胆源性胰腺炎符合指征可内镜治疗;出现特定并发症需外科手术,选合适术式。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可能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情况,通过监护能早期干预。
2.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胰酶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有利于胰腺炎症的恢复,对于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通常都需要禁食、胃肠减压。
3.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需求,维持机体正氮平衡;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营养状况不同的患者营养支持方案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精准评估营养需求以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二、液体复苏
1.目的: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因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因炎症反应、渗出等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至关重要,可防止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液体种类及速度: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之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量往往较大,需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等指标动态调整输液速度和液体种类,不同年龄患者对液体复苏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需更精准计算液体量及速度以避免液体过负荷等问题。
三、抑制胰液分泌
1.抑酸药物: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因为胃酸刺激会促进胰液分泌,使用抑酸药物可间接发挥抑制胰液分泌的作用,比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可显著抑制胰液分泌,对于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推荐使用,能减轻胰腺炎症反应,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四、抗感染治疗
1.指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胰腺坏死感染风险时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通过血培养、腹水培养等明确感染病原菌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感染的发生会加重病情,所以及时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很关键,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常见的感染病原体与成人有差异,需针对性选药。
2.药物选择:根据病情及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抗生素,如怀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三代头孢等,要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特殊人群如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肝肾功能的影响并调整用药方案。
五、内镜治疗
1.适应证: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若符合内镜治疗指征,如胆总管结石等情况,可在合适时机进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内镜治疗,解除胆道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炎病情,内镜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时机,根据患者具体胆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式。
2.优势:相对外科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能有效解决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问题,不同年龄患者行内镜治疗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儿童行内镜治疗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
六、外科治疗
1.适应证: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消化道穿孔、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能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脓液等,挽救患者生命,但手术创伤较大,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和局部病变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外科手术,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差,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不同术式,具体术式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测,促进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