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怎么办呢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并服用急救药物;缓解期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调整、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还需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患者各有注意事项,老年人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谨慎运动,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用药需考虑特殊生理情况,有基础病史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
一、发作时的处理
1.立即休息: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应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而休息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例如,正在走路的患者应停下脚步找地方坐下,正在工作的患者应停止手中工作坐下休息。
2.服用急救药物: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硝酸甘油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一般来说,硝酸甘油在舌下含服后1-3分钟即可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能起到快速缓解症状的作用。
二、缓解期的治疗与预防
1.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因为高钠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可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每天可食用500克左右的蔬菜和200克左右的水果,选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作为主食的一部分。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一般来说,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为4-6公里/小时),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可分多次进行。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根据个人病情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心绞痛症状,所以患者必须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克)=饮酒量(毫升)×酒精含量(%)×0.8。过量饮酒会对心脏造成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对于有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利弊。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例如,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改善血脂代谢,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但对于心率过慢(心率<50次/分钟)、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应慎用。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所以需要合理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在使用药物时更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如使用硝酸甘油时,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因为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在服药后出现头晕等症状。同时,老年人在运动时应更加谨慎,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可选择更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2.女性:女性心绞痛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等,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用药选择上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哺乳期等情况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对于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心绞痛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缓解心绞痛相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