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是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并非独立眼病,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疾病共有特征,由视网膜血管破裂或血液成分渗出致血液进眼底组织。常见病因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性黄斑变性、外伤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及眼底检查异常;诊断靠眼底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控血糖、用抗凝或抗VEGF药物等并促进出血吸收;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控基础病、定期查眼,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定期筛查,儿童眼部外伤后要及时就诊并防外伤。
一、常见病因
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闭塞等,进而引起眼底出血。研究表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情况,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展,眼底出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血管壁病变、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可导致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升高,容易破裂出血。例如,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和功能受到影响,患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而出现眼底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血管退行性变也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之一,从而增加眼底出血发生的可能性。
2.老年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眼底出血,影响中心视力。随着年龄增长,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概率增加,进而使眼底出血的发生风险上升。
3.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时,如眼球顿挫伤等,可能直接损伤眼底血管,引起眼底出血。比如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情况,就可能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的量和部位不同,视力下降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出血位于黄斑区,即使出血量少也可能明显影响中心视力,导致看东西模糊、变形等;而出血量较多时,可能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能感知光感。
眼前黑影飘动:当眼底有出血时,血液在玻璃体腔内会出现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蝇飞舞的症状。
2.体征
眼底检查异常:通过眼底镜等检查可发现视网膜上有出血病灶,根据出血的不同阶段,可呈现不同的形态,如点状、片状、团块状出血等。
三、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直接通过眼底镜观察眼底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层间的结构变化,帮助判断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影响程度,比如是否累及黄斑区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够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渗漏、闭塞等情况,对明确眼底出血的病因有重要价值。例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的异常荧光渗漏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控制血糖水平,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方式控制血糖,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等治疗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减少眼底出血复发。
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的眼底出血,若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会使用抗凝等药物改善血液流变学,但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对于合适的患者也可能考虑视网膜激光治疗。
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眼底出血,湿性型可能会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眼内注射等治疗。
2.促进出血吸收
可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等辅助治疗,但主要还是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促进出血逐渐吸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本身就是眼底出血的高危人群。在日常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视力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规律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眼底出血的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血糖,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包括眼底出血情况。在生活中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适当运动,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眼底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多因外伤等因素引起。如果儿童眼部受到外伤后出现视力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到眼科就诊,进行详细检查,早期明确是否有眼底出血等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看护,避免眼部外伤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