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什么病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发病因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等,常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诊断靠心电图、造影等检查,治疗分改善供血等原则,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基础病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供血能够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而当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等,使得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的需血量时,就会发生心肌缺血。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内堆积,逐渐使血管腔变窄,减少了血流通过,从而影响心肌的供血。
二、常见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引发心肌缺血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男性(相对女性而言,男性在一些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方面可能更高,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更易出现),加上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动脉壁上会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血液中脂质成分增高,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冠状动脉痉挛:某些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痉挛发作时,冠状动脉血管收缩,管腔变窄,也会引起心肌缺血。比如,长期情绪焦虑、压力大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的情况。
其他因素:像贫血会增加心脏的输出量需求,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心脏瓣膜病,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等。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心前区疼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长期吸烟的男性,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休息10分钟后缓解,就要警惕心肌缺血的可能。
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肩背部酸痛等,容易被误诊。还有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仅表现为胸闷、气促、乏力等,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由于神经感觉不敏感,可能症状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改变;缓解期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负荷试验(如运动负荷试验),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来辅助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是否存在狭窄及其部位、程度等情况。例如,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某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就可诊断为严重的心肌缺血相关病变。
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看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血液检查可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帮助判断是否有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损伤等。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防治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严重狭窄的血管进行疏通)、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时更低);高血脂患者要使血脂指标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合适水平;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为这些基础疾病都容易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引发心肌缺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要注重相关指标的监测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预防意识,比常人更早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定期体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