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病因有多种病毒,发病机制包括病毒直接破坏和免疫反应损伤心肌,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和心脏相关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诊断综合多方面并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免疫调节及对症治疗,多数可痊愈,少数可发展为慢性心疾,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心肌病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也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
发病机制: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可能被病毒直接破坏;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等会对心肌组织进行攻击,导致心肌炎症损伤。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前驱症状: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相关症状:随后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乏力、气促等表现;成年患者症状相对多样。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可能在感染后更易诱发病毒性心肌炎,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有基础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者,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加重基础病情,出现更严重的心脏功能受损表现。
体征:可发现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出现第三心音,或有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肝大等心力衰竭体征。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可升高;血常规检查可能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或正常;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可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病毒学检查:发病后3周内,相隔2周的血清同型病毒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或一次抗体效价≥1:640,特异性IgM≥1:320,外周血白细胞分离出病毒,这些都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证据,但临床中病毒学检查阳性率相对较低。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等,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可发现心肌水肿、强化等炎症表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典型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包括前驱感染史、心脏相关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异常及影像学改变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心肌损伤的疾病,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肌炎等。
鉴别诊断
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常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胸痛多与活动、情绪激动等有关,心电图有典型心肌缺血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与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病史、检查等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一般无明确的病毒感染前驱病史,病毒学检查多无阳性发现,可与病毒性心肌炎后期出现的扩张型心肌病表现相鉴别,但病毒性心肌炎在急性期有其独特的病毒感染相关表现。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劳累,直至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抗病毒治疗:对于有病毒感染证据的患者,早期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疗效尚不确切,临床中需谨慎评估使用。
免疫调节治疗:部分患者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等,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有一定副作用,需权衡利弊。
对症治疗: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等。
七、预后
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可痊愈,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儿童患者在及时有效的治疗下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更容易出现病情迁延不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预后可能受一定影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