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是主要发生在鼻黏膜的慢性炎症,特征为鼻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但无萎缩。病因包括环境因素(气候干燥、空气污染)、生活方式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不良卫生习惯)、全身因素(贫血、内分泌紊乱)。临床表现有鼻部症状(鼻内干燥感、鼻出血、分泌物减少)和全身症状(严重时头晕头痛)。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鉴别诊断。预防与保健需环境调节(用加湿器、戴口罩)、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摄入营养、避免挖鼻),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生理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干燥性鼻炎的定义
干燥性鼻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其特征为鼻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但一般无鼻黏膜和鼻甲骨的萎缩。
二、病因
1.环境因素
气候干燥:在气候干燥、寒冷或炎热、多风的地区或季节,空气湿度低,鼻黏膜容易失水,从而引发干燥性鼻炎。例如,长期处于沙漠气候环境中的人群,干燥性鼻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空气污染: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化学物质等污染性空气,会对鼻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破坏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患干燥性鼻炎的风险。如长期在水泥厂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鼻黏膜受到持续刺激,容易引发干燥性鼻炎。
2.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素,会影响鼻黏膜的正常代谢。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人群,容易因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鼻黏膜抵抗力下降,引发干燥性鼻炎。
不良的卫生习惯:频繁挖鼻等不良卫生习惯会损伤鼻黏膜,破坏鼻黏膜的防御屏障,使细菌、病毒等更容易侵入,从而诱发干燥性鼻炎。
3.全身因素
贫血:贫血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鼻黏膜也会因缺氧而功能紊乱,容易引发干燥性鼻炎。例如,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鼻黏膜的营养供应受到影响,更容易出现干燥、不适等症状。
内分泌紊乱: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鼻黏膜的生理状态,增加干燥性鼻炎的发病几率。如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逐渐成熟,可能出现鼻黏膜干燥等表现。
三、临床表现
1.鼻部症状
鼻内干燥感:患者常自觉鼻内干燥,尤其是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这种干燥感会更加明显。部分患者会感觉鼻黏膜有刺痒感或异物感。
鼻出血:由于鼻黏膜干燥,血管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刺激(如擤鼻、挖鼻等)或无明显诱因下,都可能导致鼻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但有时也可能较为明显。
分泌物减少:鼻分泌物通常减少,患者鼻腔内常有少量黏稠的分泌物,不易擤出。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在严重的干燥性鼻炎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这与鼻黏膜功能紊乱影响呼吸及局部神经调节有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职业接触史、饮食习惯、全身健康状况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诱发干燥性鼻炎的相关因素。
2.体格检查:通过前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干燥、充血,下鼻甲前端可能有少许薄痂附着,鼻道内可有少量黏稠分泌物或干痂。
3.鉴别诊断:需要与萎缩性鼻炎等疾病相鉴别。萎缩性鼻炎除了有鼻黏膜干燥外,还有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嗅觉减退或丧失等表现,可通过鼻内镜检查等进一步区分。
五、预防与保健
1.环境调节
在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一般将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较为适宜。
避免长时间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需在污染环境中活动,可佩戴口罩进行防护。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绿叶蔬菜、豆类等,以维持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卫生习惯方面:避免频繁挖鼻等不良卫生习惯,保持鼻腔清洁,但不要过度清洗鼻腔,以免破坏鼻黏膜的正常防御功能。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鼻黏膜较为娇嫩,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生活环境的湿度,教育儿童不要挖鼻。如果儿童出现鼻内干燥、鼻出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因干燥性鼻炎影响儿童的正常呼吸和生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鼻黏膜的生理功能有所减退,更容易出现干燥性鼻炎。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鼓励老年人多饮水,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果老年人鼻出血频繁或出血量较多,要及时就诊,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
女性特殊生理期: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期,要注意观察鼻黏膜的状况,保持鼻腔湿润,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以减少干燥性鼻炎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