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肌炎症性疾病,由感染(病毒、细菌等)、自身免疫病、药物、放射等因素引起,有轻中重型,症状体征各异,通过心电图、血液、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对症支持,多数预后好,少数预后不良。
一、定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感染因素(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像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中毒、放射损伤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肌出现炎症反应。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病毒可直接侵袭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在心肌细胞内复制,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等炎症改变。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病毒的概率和类型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等进而引发心肌炎。
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感染,其产生的外毒素可影响心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引发心肌炎症,这类感染在有免疫缺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中更易发生。
2.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心肌组织,从而导致心肌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可能引起心肌炎症,药物导致的心肌炎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的毒性作用或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脏情况。
放射损伤:胸部放疗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射线对心肌的损伤而引发心肌炎,放疗剂量、照射范围等因素会影响心肌损伤的程度,在放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心脏的防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轻型心肌炎: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心肌异常。
中型心肌炎:可出现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会感觉身体没有力气,心跳异常、胸口发闷、呼吸不畅等。
重型心肌炎:病情较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甚至猝死等情况,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不能平卧,水肿可出现在下肢等部位,晕厥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不同年龄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精神差等表现,而成人可能更易察觉心悸、胸闷等症状。
2.体征
可能会有心率异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界可能扩大;听诊时可能有心音低钝、出现额外心音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心肌受损的表现,例如ST段压低、T波倒置,或者出现早搏、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图形。
2.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等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
炎症指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也可能升高,反映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3.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室的大小等,如发现心肌运动减弱、心室壁增厚等异常情况。
4.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进行,通过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明确心肌炎症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避免劳累,减轻心脏负担。休息的时间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轻型患者可能需要休息数周,重型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情使用相应药物,如存在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改善心脏功能;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心肌炎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病情需要。
3.对症支持治疗:如出现心律失常时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等,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
六、预后
1.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心肌炎患者可以痊愈,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轻型心肌炎患者在充分休息和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2.少数患者预后不良:重型心肌炎患者可能会遗留心脏功能受损等后遗症,如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些有基础疾病、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恢复情况更好一些,但也有个别严重的儿童心肌炎患者预后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