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有不可改变和可改变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各有特点,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疾病管理来预防与早期干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要规律管理疾病,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心脏血管相关疾病举例-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容易出现损伤和脂质沉积等情况,5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加;性别上,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一般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几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因为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会影响代谢,促进血管病变。
脑血管相关疾病举例-脑梗死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发病主要是各种原因使脑血管被阻塞,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或者血液黏稠度增高形成血栓等。年龄越大,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出现病变的风险越高;高血压患者血管承受压力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房颤患者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而脑出血主要是脑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血压控制不佳时,脑血管容易破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易在血压波动时发生脑出血,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脑出血风险也可能有变化,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病史的人群也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
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自然升高;性别,前面提到的男女发病差异;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病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可改变因素: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饮食,如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缺乏运动,会使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影响心血管功能;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等。疾病因素,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壁;高血脂,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会引起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和神经等。
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冠心病:典型症状是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不典型症状。
脑梗死:不同部位的脑梗死症状不同,常见的有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持物不稳,甚至不能持物;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视力模糊,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伴有恶心、呕吐等。
脑出血: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表现为头痛剧烈,多为持续性,可伴有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昏迷;还可能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神经系统症状。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保持均衡营养,减少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戒烟限酒,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疾病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要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的患者血压控制更严格);高血脂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管理,使血糖达标。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潜在病变,如定期检查血脂、血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管超声等项目,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