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检查怎么做
心绞痛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多种检查方法。病史采集需问症状诱因、部位、性质等及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观察生命体征和心脏情况;心电图检查有静息、动态、负荷试验等;超声心动图有静息和负荷;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还有心肌核素显像、血液检查等,各有特点及作用。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发作的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发作的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等;发作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缓解方式,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能否缓解等。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及家族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心绞痛的可能性及相关风险因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心绞痛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心绞痛有时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更高。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心绞痛发作时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缓解后可恢复正常。
2.心脏检查:听诊心脏,可能发现心音异常,如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等,有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等,但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的。对于有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会有相应的体征表现。
三、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T改变等。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可能提示心肌缺血。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静息状态下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有助于诊断心绞痛。例如,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出现心绞痛症状时,Holter可记录到相应的ST-T动态变化。
3.心电图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运动,根据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常用的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以上为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心绞痛。但对于体力活动受限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使用双嘧达莫、腺苷等药物,通过药物引起的心肌缺血来观察心电图变化。
四、超声心动图
1.静息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运动情况,部分患者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提示心肌缺血区域。例如,左心室前壁、心尖部等部位的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等。
2.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运动或药物负荷,观察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情况,能更敏感地发现心肌缺血。在负荷状态下,缺血区域的室壁运动异常会更加明显,有助于诊断心绞痛。对于存在心脏结构异常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尤为重要。
五、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例如,能发现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等主要分支的病变情况。对于考虑为冠心病心绞痛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指导治疗的患者,通常会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对比剂过敏等,但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的情况下,风险是可控的。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
六、其他检查
1.心肌核素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心肌显像剂,通过断层扫描了解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缺血区域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再分布显像可判断心肌是否存活。对于诊断心绞痛及评估心肌活力有重要价值。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能更精确地评估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情况,对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判断心肌存活等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该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临床应用相对不如冠状动脉造影普遍。
2.血液检查: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一般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可能会有轻度升高,提示心肌有轻微损伤;还可检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糖情况及是否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心绞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沉积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