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感觉眼睛前有飞蚊是怎么回事
飞蚊症是眼前有飘动小黑影且看白色明亮背景更明显还可能伴闪光感的病症,主要原因有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眼内炎症、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等;临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由玻璃体老化致飞蚊少且长期无明显变化,病理性由眼部疾病致飞蚊突然增多伴其他症状;检查靠眼底镜和眼部B超等;处理上生理性一般定期复查、合理用眼,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近视人群各有注意事项。
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液化,原本呈凝胶状的玻璃体变得混浊,进而出现后脱离。这是飞蚊症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以及近视度数较高的人。年龄增长使得玻璃体代谢改变,胶原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液化;高度近视会加速玻璃体的退变过程,使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处更容易发生脱离。
眼内炎症:如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疾病,炎症会导致炎性细胞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混浊,从而出现飞蚊症状。各种原因引发的葡萄膜炎,使得眼内的免疫反应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吸引炎症细胞聚集在玻璃体中,破坏玻璃体的正常结构。
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形成时,液化的玻璃体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刺激视网膜,产生飞蚊症的同时可能伴有闪光感,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力。视网膜周边部容易出现变性区,进而形成裂孔,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变的发生率较高,更易发生视网膜裂孔;眼外伤也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飞蚊症的临床分类及特点
生理性飞蚊症:多由玻璃体老化引起,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飞蚊数量较少且长期无明显变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和近视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或近视度数加深,生理性飞蚊症的发生率会增加。患者通常能适应这种飞蚊的存在,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观察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情况。
病理性飞蚊症:由眼部疾病引起,飞蚊数量会突然增多,或伴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闪光感等症状。除了上述提到的眼内炎症、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等原因外,玻璃体积血也可导致病理性飞蚊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导致飞蚊症。病理性飞蚊症需要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飞蚊症的检查与诊断
眼部检查:
眼底镜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视网膜、玻璃体的情况,查看是否有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的程度等。医生会仔细检查视网膜的周边部和后极部,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更要重点检查周边视网膜,因为高度近视者视网膜周边变性的风险较高。
眼部B超检查:当屈光间质混浊,眼底镜无法清晰观察时,眼部B超可以帮助了解玻璃体及视网膜的情况,比如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内是否有机化膜等。对于玻璃体混浊较严重的患者,眼部B超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诊断流程: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包括年龄、近视情况、是否有眼部外伤史、是否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然后进行眼部的详细检查,通过眼底镜和眼部B超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飞蚊症。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原发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飞蚊症的处理与注意事项
生理性飞蚊症的处理: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飞蚊症的变化情况。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控制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对于近视患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监测视网膜的情况。
病理性飞蚊症的处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眼内炎症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炎药物治疗;如果是视网膜裂孔导致的,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封闭裂孔;对于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是玻璃体积血引起的飞蚊症,根据积血的情况,少量积血可以观察等待自行吸收,大量积血可能需要手术清除积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飞蚊症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高度重视,可能是先天性眼部异常等原因引起。要详细询问出生史等情况,及时进行眼部检查,因为儿童的眼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任何眼部病变都可能对视力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是飞蚊症的高发人群,尤其要关注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等情况。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眼部的退行性变相对更明显,定期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病理性飞蚊症的原因并及时处理。
近视人群:高度近视人群要比普通近视人群更加注意飞蚊症的情况,因为高度近视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要定期进行眼底的散瞳检查,密切关注玻璃体和视网膜的状态,一旦出现飞蚊数量突然增多、闪光感等异常情况,要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