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角型青光眼是什么
窄角型青光眼是因房角关闭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的眼病,分原发性闭角型(含急性、慢性)和继发性闭角型,发病与眼球解剖结构异常有关,有视力改变、眼压升高相关症状、视野缺损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等方法,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窄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的一种类型,是由于房角关闭导致房水排出受阻,进而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组眼病。房角是房水排出眼外的重要通道,当房角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出现房角关闭的情况。
二、分类及特点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往往有眼前段解剖结构的异常,如眼球较小、角膜较薄、前房浅、房角窄等。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长时间阅读等因素可诱发。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虹视(看灯光时有彩虹样光环)等症状,眼压可急剧升高,如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导致失明。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年龄相对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稍大,症状相对较轻,可表现为轻度的眼胀、视物模糊等,往往在劳累或长时间用眼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眼压呈波动性升高,房角逐渐关闭,视神经逐渐受损,最终可导致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
2.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由其他眼部疾病引起房角关闭,如晶状体肿胀、眼内肿瘤等,导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
三、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眼球的解剖结构异常,使得房角狭窄,房水排出阻力增加。正常情况下,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经后房、瞳孔进入前房,然后通过房角排出眼外。当房角狭窄时,房水排出不畅,眼压逐渐升高,对视神经造成压迫,导致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视力改变:在疾病不同阶段视力表现不同,早期可能视力无明显下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逐渐下降,急性发作时视力可急剧下降。
眼压升高相关症状:眼压升高时可出现眼胀、眼痛,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引起头痛。
视野缺损:是窄角型青光眼的重要体征之一,早期视野缺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视野逐渐缩小,如鼻侧视野缺损、颞侧视野缺损等,严重时可导致管状视野,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行走、阅读等。
2.体征
眼压测量:眼压升高是窄角型青光眼的重要体征,可通过眼压计测量得知,急性发作时眼压可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
前房角检查: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明确房角的宽窄及关闭情况,是诊断窄角型青光眼的重要依据。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诱发因素、家族史等,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的人患窄角型青光眼的风险相对较高。
2.眼部检查
眼压测量:多次测量眼压,了解眼压的变化情况。
前房角镜检查:直接观察房角的结构,确定房角的宽窄和关闭程度。
眼底检查:观察视神经的形态、颜色等,了解视神经是否受损,如视神经杯盘比增大等是视神经受损的表现。
视野检查:通过视野检查了解视野缺损的情况,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六、治疗原则
窄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防止视野进一步缺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来降低眼压,常用的降眼压药物有缩瞳剂(如毛果芸香碱)、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碳酸酐酶抑制剂(如布林佐胺)等。药物治疗可以暂时缓解眼压升高的情况,但需要长期使用,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2.激光治疗:对于一些早期的窄角型青光眼患者,可采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等激光治疗方法,通过激光打孔使周边虹膜变薄、穿孔,增加房水的排出途径,从而降低眼压。激光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3.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小梁切除术等,通过建立新的房水排出通道来降低眼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窄角型青光眼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引起重视。儿童的眼部解剖结构仍在发育中,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优先考虑对眼部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由于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眼部不适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眼部表现,如有无眼痛、视力下降、眼球外观异常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是窄角型青光眼的高发人群,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手术治疗后需注意眼部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且要定期复查眼压、视力、视野等指标。
3.女性:女性在生理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眼压,窄角型青光眼女性患者在这些时期需密切监测眼压,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妊娠期女性使用降眼压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