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包括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背放射、进食油腻诱发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不同程度发热(儿童体温波动大、老年体温升高不明显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等(需依不同人群调整),手术主要是胆囊切除术(也要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制定方案),其症状和治疗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方案。
一、急性胆囊炎的症状
1.腹痛
多为右上腹疼痛,开始时可为隐痛,随后可逐渐发展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易诱发,这与胆囊收缩、胆汁排出刺激炎症部位有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腹痛表现可能较剧烈且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性差,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仍需高度重视。女性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胆囊功能可能有一定特殊性,但急性胆囊炎腹痛表现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主要取决于胆囊炎症程度。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胆囊本身可能存在一定基础状态,发生急性胆囊炎时腹痛更易因生活方式因素诱发。有胆道病史人群再次发作急性胆囊炎时腹痛可能更迅速加重。
2.消化道症状
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胆囊炎症刺激导致胃肠道反射性蠕动增加,进而引起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减退,由于胆囊炎症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患者对食物的兴趣降低。在儿童中,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因为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脆弱,恶心、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等更严重后果;老年患者消化道功能本身减退,恶心、呕吐可能加重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消化道症状可能因激素波动等因素略有不同,但总体机制相似;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消化道功能已受一定影响,发生急性胆囊炎时消化道症状可能更明显;有胃肠道基础病史人群发生急性胆囊炎时消化道症状可能加重且恢复较慢。
3.发热
轻度感染时可能仅有低热,感染较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应激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发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感染可能更易扩散;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机体免疫力略有变化,发热表现可能受一定影响,但总体与炎症程度相关;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急性胆囊炎时发热可能更易出现且感染可能更难控制;有免疫性疾病等病史人群发生急性胆囊炎时发热可能提示炎症反应更剧烈。
二、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减少食物对胆囊的刺激,使胆囊处于休息状态,同时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腹胀,减少胃肠道分泌物对胆囊的刺激,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保证液体和营养的补充,防止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老年患者胃肠功能较差,禁食、胃肠减压时需密切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女性在禁食期间要注意激素平衡相关的营养支持;长期卧床等生活方式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病史人群禁食、胃肠减压时要评估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特殊性。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可能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革兰阴性杆菌等常见病原菌感染时可选用相应的广谱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通过控制感染来缓解炎症。儿童抗感染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选用抗生素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选用抗生素要特别谨慎,避免影响胎儿等;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注意预防二重感染;有药物过敏史等病史人群选用抗生素时要避免过敏药物。
解痉止痛:可使用解痉药物缓解胆囊痉挛引起的疼痛,如阿托品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使用解痉止痛药物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和观察反应;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心血管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解痉止痛药物要考虑药物对月经等的影响;长期慢性疼痛相关疾病史人群使用解痉止痛药物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有青光眼等病史人群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解痉药物。
2.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对于儿童,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能耐受手术;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发生急性胆囊炎需要手术时要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长期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人群手术前要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手术风险;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人群手术时要注意粘连等情况增加手术难度。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