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
心律失常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100次/分钟,心电图P波窦性、频率>100次/分钟等)、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常见、心房颤动常见且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f波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心电图窦性P波、频率<60次/分钟等)、房室传导阻滞(Ⅰ度P-R间期延长,Ⅱ度分Ⅰ型和Ⅱ型,Ⅲ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等)。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定义: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相对成人更容易因发热等情况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比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心率往往会增快;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可增加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风险;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更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P波为窦性,频率>100次/分钟,P-R间期≥0.12秒。
2.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房性期前收缩的概率有增加趋势;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大量吸烟饮酒等可诱发;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在年龄上,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高;性别方面,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较大。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极快(350-600次/分钟)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3.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临床意义与房性期前收缩相似。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P′-R间期<0.12秒或R-P′间期<0.20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发作突然起始与终止,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心电图表现为快速、规则的QRS波群,频率150-250次/分钟,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与QRS波群保持固定关系。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
定义: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的患者。年龄上,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体育锻炼的人可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有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频率<60次/分钟,P-R间期≥0.12秒。
2.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可见于正常人或患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老年人P-R间期>0.22秒)。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文氏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逐渐缩短,如此周而复始。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上Ⅱ度Ⅰ型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Ⅱ度Ⅱ型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各自按自己的节律活动。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心电图特征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波频率>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如阻滞位于希氏束及其附近,QRS波群形态正常;如阻滞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下,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