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不同症状表现,病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嘌呤代谢紊乱、饮食、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和尿酸排泄减少(肾脏功能异常、药物、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生活方式因素)。
一、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
1.急性发作期症状: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踝、膝等关节,受累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皮肤温度升高,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后自行缓解,缓解后关节可完全恢复正常,但容易反复发作。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全身症状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局部关节症状可能持续时间稍长。
性别因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男性体内尿酸生成通常比女性多,且可能更易出现不良生活方式如过量饮酒等。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急性发作风险更高,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从而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病史因素:有痛风家族史或既往有痛风发作病史的人群,再次发作的概率较高,且随着病程延长,发作频率可能增加,受累关节也可能逐渐增多。
2.间歇期症状:两次发作之间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活动不灵活、轻微疼痛等情况,或者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血尿酸仍处于较高水平。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间歇期患者,身体的自我修复和代谢恢复情况不同,老年患者可能代谢恢复相对较慢,关节功能恢复可能不如年轻患者。
性别因素:男女在间歇期的身体代谢和恢复状态可能因激素等差异而有所不同,女性在绝经后代谢变化可能影响间歇期的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间歇期仍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的人群,血尿酸难以维持正常,容易再次诱发发作,如继续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等。
病史因素:既往病史中发作频繁、病情较重的患者,间歇期的身体状态可能相对较差,需要更注意预防复发。
3.慢性期症状:若病情反复发作,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可在关节周围皮下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破溃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同时可能伴有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慢性期的关节畸形等情况可能更明显,且肾功能损害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本身可能逐渐减退。
性别因素:女性慢性期可能在关节畸形等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且在肾功能损害的表现和进展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特点。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持续不纠正的患者,慢性期的病情进展可能更快,痛风石形成和关节损害等情况更严重。
病史因素:既往病史中尿酸控制不佳、发作频繁的患者,进入慢性期的可能性更大,病情也往往更严重。
二、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
1.尿酸生成过多
嘌呤代谢紊乱:人体嘌呤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缺陷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增加。例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会加速嘌呤合成,进而使尿酸生成增多。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嘌呤摄入过多,经代谢后尿酸生成显著增加,从而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嘌呤代谢能力可能逐渐下降,男性在青春期后尿酸生成量逐渐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加,男性尿酸水平仍维持较高水平,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相对较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水平接近男性,这也是男性痛风发病率高于女性的部分原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缺陷,导致尿酸代谢相关的酶或转运蛋白异常,具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尿酸的生成、排泄等环节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
2.尿酸排泄减少
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各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小管分泌尿酸障碍等,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的滤过减少,从而使血尿酸升高。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影响尿酸的排泄,如噻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等,噻嗪类利尿剂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使尿酸在体内潴留;小剂量阿司匹林也可抑制尿酸排泄,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容易诱发痛风性关节炎。
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常与尿酸排泄减少相关,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高脂血症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肾脏对尿酸的灌注和排泄等。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酸浓度升高,不利于尿酸排泄;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和尿酸排泄功能,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