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区别
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胰酶激活致自身消化等,慢性多由急性反复发作引起;胰腺癌是恶性消化道肿瘤,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上急性胰腺炎有突发上腹剧痛等,慢性胰腺炎有反复发作腹痛等,胰腺癌早期不典型,随病情进展有相应表现。诊断方面急性胰腺炎依据多种检查,慢性胰腺炎靠多种检查,胰腺癌靠影像学等及病理活检。治疗上急性胰腺炎多内科综合治疗,重症需外科干预,慢性胰腺炎缓解疼痛等,胰腺癌手术是可能根治方法,不能手术则综合治疗。预后上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重症差,慢性胰腺炎病情进行性发展,胰腺癌预后极差。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进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因素引起,胰腺实质发生不可逆的纤维化等病变。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酗酒者、有胆道疾病史人群等风险相对较高;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倾向性,但不同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等。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胰腺癌相关基因改变)、长期吸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慢性胰腺炎病史等有关。在年龄分布上,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有胰腺癌家族史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联苯胺等)人群等患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等表现。例如,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会明显升高,这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血淀粉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5天恢复正常;尿淀粉酶升高相对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慢性胰腺炎: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伴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出现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如糖尿病症状等。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消瘦、乏力等。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逐渐加重;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患者常伴有体重明显下降,这与肿瘤消耗、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有关。
三、诊断方法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脂肪酶等)以及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等)。腹部CT可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有无水肿、坏死等情况,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例如,CT下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渗出等改变。
慢性胰腺炎:除了临床表现外,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可见胰腺钙化灶、B超、CT等)以及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促胰液素试验等)有助于诊断。CT可发现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等慢性胰腺炎的特征性改变。
胰腺癌:
影像学检查是重要手段,如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能更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病变的显示有独特优势。肿瘤标志物CA19-9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若CA19-9明显升高且结合影像学表现高度提示胰腺癌可能。此外,病理活检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内镜下穿刺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四、治疗原则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多采取内科综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如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抗感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需要外科干预,如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慢性胰腺炎: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包括调整饮食(低脂、高蛋白饮食等)、补充胰酶制剂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控制糖尿病等并发症。对于胰管梗阻等情况可能需要内镜或手术治疗。
胰腺癌: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可手术患者,需评估肿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不能手术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药物可选用吉西他滨等,靶向治疗药物如针对EGFR等靶点的药物在部分患者中可尝试应用。
五、预后情况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胰腺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虽然通过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难以完全治愈,患者生活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胰腺癌等严重情况。
胰腺癌: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很低。早期诊断困难是导致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即使接受治疗,肿瘤复发转移风险高,生存期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