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青光眼手术
这是一份青光眼手术全流程的指南,包含术前评估(全面眼部检查明确青光眼类型及病情,评估全身状况,考虑不同年龄和特殊情况)、术前准备(心理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眼部用抗生素眼药水并清洁,调整基础疾病用药)、手术过程(依患者情况选麻醉方式,常见手术有小梁切除术、引流阀植入术、激光手术)、术后护理(眼部用特定眼药水并观察情况,全身注意休息和饮食,定期复查并依情况调整方案)以及并发症及处理(浅前房、眼压升高、感染等的对应处理办法)。
一、术前评估
1.全面眼部检查:进行视力、眼压、眼底、视野、房角镜等检查,以明确青光眼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眼部的基础情况。例如,眼压测量能了解眼内压力水平,视野检查可评估视神经受损程度。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青光眼患者的检查可能需要在镇静或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结果准确;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会影响检查的准确性和手术的决策。
2.全身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对于女性患者,要避开月经期进行手术,因为经期凝血功能会发生变化,增加出血可能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术前应戒烟戒酒一段时间,以减少对手术恢复的不良影响。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需请心内科医生评估心脏功能能否耐受手术,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术前准备
1.心理准备:向患者及家属具体分析手术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手术。对于儿童患者,要以温和、易懂的方式告知手术情况,可通过卡通图片等形式让其有初步认识;老年患者可能对手术存在恐惧和担忧,需要耐心沟通。
2.眼部准备:术前3天开始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预防感染。清洁眼睑及周围皮肤,冲洗结膜囊。如果患者有睑缘炎等眼部炎症,需先进行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手术。
3.调整基础疾病用药:继续服用治疗全身疾病的药物,但要告知医生所用药物名称和剂量。例如,抗凝药物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或停用,以减少术中出血风险。
三、手术过程
1.麻醉: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儿童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安静配合;成人一般采用局部麻醉,通过眼部周围注射麻醉药物,使手术区域失去痛觉。
2.常用手术方式
小梁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抗青光眼手术。在眼球表面制作一个新的引流通道,使房水能够从眼内引流到眼外,降低眼压。手术时在角膜缘处做一个切口,切除部分小梁组织,建立滤过泡。术中要注意控制滤过泡的大小和形态,避免滤过过强或过弱。对于年轻患者,滤过泡形成可能较好,但也容易出现瘢痕化,影响手术效果,可在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抑制瘢痕形成;老年患者组织愈合能力相对较弱,要注意避免滤过过强导致低眼压等并发症。
引流阀植入术:适用于一些难治性青光眼。将引流装置植入眼内,引导房水流出。手术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准确放置引流阀的位置,确保引流效果。对于有多次手术史的患者,引流阀植入可能是较好的选择,但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激光手术:如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等。通过激光的能量改善房水引流或解除瞳孔阻滞。激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眼压过高或房角粘连严重的患者效果可能不佳。
四、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术后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滴眼,减轻炎症反应,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包括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等。如果滤过泡出现瘢痕化倾向,可进行按摩,促进房水引流。儿童患者术后可能不配合眼部护理,家长要耐心引导,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眼罩等辅助工具。
2.全身护理: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弯腰等动作,防止眼压升高。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眼压。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跌倒,因为术后视力可能有短暂波动,行动不便。
3.定期复查: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监测眼压、视力、眼底等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眼药水的使用种类和频率。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因为这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可能更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五、并发症及处理
1.浅前房:多由于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等原因引起。轻度浅前房可通过限制活动、散瞳等方法促进前房形成;严重浅前房可能需要手术处理,如前房注气等。儿童患者浅前房可能影响眼球发育,要及时处理。
2.眼压升高:可能是滤过泡瘢痕化、引流管堵塞等原因导致。可先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如效果不佳,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的患者,术后眼压升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要更密切监测。
3.感染:表现为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一旦发生感染,要立即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可能需要取出引流装置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的患者,感染风险相对增加,要注意观察眼部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