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怎么回事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病理性眼压增高为主要危险因素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三类,发病机制与房水流出受阻致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有关,诊断靠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房角检查等,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等方法,预防需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卫生、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加强关注等。
一、青光眼的定义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当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可能导致视神经损害,进而引发青光眼。
二、青光眼的分类及特点
1.原发性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角始终是开放的,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眼压逐渐升高,病情进展较为隐匿,往往在中晚期才会出现视野缺损等表现,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与遗传等因素有关,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由开放逐渐关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虹视(看灯光有彩虹样光环)等,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女性相对多见,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等可诱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起病较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可有视物模糊、眼胀等,同样与年龄、性别及眼部解剖结构等因素相关,长期的用眼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可能促使病情发展。
2.继发性青光眼:由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引起,如眼部外伤、晶状体脱位、糖尿病等,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同时伴有眼压升高及青光眼的典型视神经和视野改变,不同的原发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在症状和病情发展上会因原发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眼部外伤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可能有外伤史,之后出现眼压升高等表现。
3.先天性青光眼: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异常所致,婴幼儿型先天性青光眼多在出生后不久发病,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青少年型先天性青光眼则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症状相对隐匿,可能仅有视力下降等表现,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患儿的眼部发育及生长情况受此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三、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眼压是维持眼球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房水的生成、流出处于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房水流出受阻时,房水积聚,眼压升高。例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房角关闭,阻碍了房水从睫状体进入前房,导致眼压升高;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是小梁网等房水流出通道的病变,使得房水排出阻力增加,从而引起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后,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进而出现视野缺损等一系列青光眼的典型表现。
四、青光眼的诊断方法
1.眼压测量:是青光眼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方法有压陷式眼压计、压平式眼压计等,通过测量眼压判断是否存在眼压异常升高的情况,但单次眼压测量正常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有波动。
2.眼底检查:观察视神经的形态,如视神经杯盘比(C/D),正常杯盘比一般小于0.3,当杯盘比增大时,提示可能存在视神经损害,是青光眼的重要体征之一。
3.视野检查:是诊断青光眼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检查,通过检测视野范围的变化,早期发现视野缺损,如中心视野缺损、周边视野缺损等,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表现有所不同。
4.房角检查:可以明确房角的开放或关闭情况,对于原发性青光眼的分类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房角镜检查等方法来判断房角的状态。
五、青光眼的治疗
1.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眼压药物来降低眼压,常用的药物有缩瞳剂、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通过不同途径降低眼压,如缩瞳剂可缩小瞳孔,开放房角,促进房水流出;前列腺素类似物可增加房水经葡萄膜巩膜途径外流而降低眼压。
2.激光治疗:包括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等,适用于某些类型的青光眼,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等,通过激光作用于眼部组织,改变房水的流通途径,降低眼压。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等,通过建立新的房水流出通道来降低眼压,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六、青光眼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1.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40岁以上人群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压、眼底、视野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及时干预。
2.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定时休息,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不要在暗室停留过久,减少青光眼的诱发因素。
3.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等,对于控制眼压、预防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帮助。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型先天性青光眼患儿需尽早诊断和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医疗干预;老年人由于眼部组织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患青光眼,应加强眼部保健和定期检查;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等发生变化,也需关注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