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怎么回事
食道炎是食管黏膜受刺激或损伤引发的炎症,常见病因有胃酸反流、药物、感染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包括烧心、吞咽疼痛等,诊断方法有胃镜等,治疗原则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食道炎的定义
食道炎是指食管黏膜受到刺激或损伤而发生的炎症。食管连接咽喉与胃,正常情况下,胃酸等胃内容物不会反流至食管,但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酸等反流至食管时,就会引发食道炎。
二、常见病因
1.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与胃之间的一道“阀门”,正常情况下它收缩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该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就会反流进入食管,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例如,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多,可能增加腹内压,易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而引发胃酸反流性食道炎;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也是胃酸反流性食道炎的高发人群之一。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损伤食管黏膜,比如抗生素(如四环素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
3.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食管黏膜也可引起食道炎。比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念珠菌感染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像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就容易受到念珠菌等病原体感染而引发食道炎。
4.其他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损伤食管黏膜,增加食道炎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易引发食道炎;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促进胃酸反流,从而诱发食道炎。
三、临床表现
1.烧心:是食道炎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例如,进食过饱后弯腰劳作,可能会明显感觉胸骨后烧心。
2.吞咽疼痛:吞咽时食管部位有疼痛感,严重时可影响进食。这是因为食管黏膜炎症导致吞咽时受到刺激,儿童若出现吞咽疼痛可能会表现出拒食、哭闹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进食情况。
3.吞咽困难:初期可能因食管炎引起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则可能由于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对于老年人,如果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需警惕食道炎发展为食管狭窄的可能。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骨后疼痛、咳嗽、哮喘等症状。咳嗽、哮喘可能是胃酸反流刺激气道引起的,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胃酸反流刺激气道,可导致咳嗽、哮喘发作加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长期如此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食道炎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是必要的诊断手段。
2.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情况,有助于诊断胃酸反流性食道炎。该检查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胃酸反流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
3.食管压力测定:可以测定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等指标,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对于诊断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有帮助。
五、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避免进食过饱,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酒精等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例如,晚餐不宜进食过多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以减少夜间胃酸反流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食用会刺激食管黏膜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体位: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老年人睡眠时采用合适的体位有助于减轻胃酸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2.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还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食管黏膜。但药物使用需遵循正规医疗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开具合适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食道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鉴别,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食道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胃酸反流性食道炎发生率较高,生活方式调整更为重要,如严格遵循饮食和体位要求,以减少食道炎的发作及对食管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3.孕妇:孕妇患食道炎时,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时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生活方式调整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当调整体位等,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选择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