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是什么
心包积液是心包腔内液体量超过正常范围形成的病症,常见病因有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肿瘤性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和血液等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心包穿刺引流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心包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一般不超过50毫升。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包腔内液体量超过正常范围时,就形成了心包积液。
一、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
1.感染性病因: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可引起心包炎症,进而导致心包积液。例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心包炎,在结核活动期时容易出现心包积液,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而引发感染性心包炎及心包积液。
2.非感染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累及心包时可引起心包炎症,导致心包积液产生。这类患者通常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病史,且病情活动期时更易出现心包积液相关表现,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可能略高一些,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劳累等状态下,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从而增加心包积液的发生风险。
肿瘤性病因: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侵犯心包可引起心包积液,例如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转移至心包,或者心包本身的间皮瘤等。肿瘤患者在进行放化疗等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并发症,不同年龄段的肿瘤患者都有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不良生活习惯等可能增加肿瘤发生风险,进而增加出现心包积液的可能性。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脏手术后综合征等,可能与机体对心肌损伤后释放的物质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导致心包炎症和积液形成。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心包积液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的心脏手术患者都需要进行相应监测,而术后的康复情况、营养状况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影响恢复及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
代谢性疾病:如尿毒症、黏液性水肿等,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代谢废物积聚,毒素刺激心包可引起炎症和积液;黏液性水肿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黏液蛋白沉积于心包导致心包积液。尿毒症患者多有长期肾脏疾病病史,需要进行透析等治疗,黏液性水肿患者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人群,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生活方式中合理的饮食控制等对代谢性疾病的控制很重要。
二、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较常见的突出症状,主要是由于心包积液增多,压迫心脏,使心脏舒张受限,肺淤血,从而导致呼吸困难,轻者仅在劳累后出现,重者可呈端坐呼吸,不能平卧。不同年龄的患者呼吸困难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而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呼吸困难表现可能更不典型。
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锐痛或压榨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他症状:如乏力、发热(感染性病因引起的心包积液可能伴有发热)、咳嗽等,肿瘤性病因引起的心包积液患者可能还会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肺癌患者可能有咳嗽、咯血等表现。
2.体征表现
心包摩擦音:在积液较少时可能听到心包摩擦音,是心包脏层与壁层摩擦产生的声音。
心脏体征: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遥远,脉搏可出现奇脉,即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又恢复原状。
三、心包积液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的量,还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看到心包腔内的无回声区,测量积液的深度和范围等。
X线检查:可发现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尤其是急性心包积液时较典型,但对于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有限。
CT及MRI检查:对于心包积液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特别是能更清晰地显示心包积液的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结构异常等,不过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感染性病因引起的心包积液可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迹象;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积液可检测自身抗体等相关指标;肿瘤性病因引起的心包积液可能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等。
四、心包积液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性心包积液,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则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肿瘤性病因引起的则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措施,如手术、放化疗等。
2.心包穿刺引流: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引起明显心脏压塞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迅速缓解心脏压塞症状。但心包穿刺是有创操作,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3.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同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等,维持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孕妇则要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