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什么病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以发作性胸痛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狭窄或痉挛,心肌供血不足有关。临床表现有典型与不典型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控的年龄、性别、遗传等,可控的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等。诊断靠症状评估、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休息含药和缓解期药物、非药物治疗。预防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和氧气的重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时,心脏的供血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求,心肌在缺血缺氧状态下产生过多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心绞痛。例如,在运动、情绪激动等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狭窄或痉挛的冠状动脉无法相应增加供血,就容易诱发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典型的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有时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部等。疼痛性质常为压迫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缓解,一般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不典型的心绞痛可表现为上腹部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误诊。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人心绞痛发作时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而胸痛症状不明显,这可能与老年人感觉迟钝等因素有关,容易延误诊断。
女性人群:女性心绞痛发作时除了胸痛外,可能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且在更年期前后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心绞痛的发作可能相对更频繁或表现不典型。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疼痛可能不太典型,因为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病变,影响对疼痛的感知;而有高血压的患者,在血压波动等情况下发生心绞痛时,可能会在原有高血压相关症状基础上叠加心绞痛表现。
三、危险因素
1.不可控因素:年龄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控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几率增加;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明显上升;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心绞痛常是冠心病的表现之一)的病史,那么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可控因素:
生活方式: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冠状动脉内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心绞痛发病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肌供血;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进而增加心绞痛的发生几率。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血管病变,使冠状动脉受累,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代谢负担加重,也容易出现血脂异常、高血压等问题,从而增加心绞痛的发病可能性。
四、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发作的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这是初步诊断心绞痛的重要依据。
2.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无异常,但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则是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若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则有助于诊断心绞痛。
3.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情况,能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1.发作时的治疗: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同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硝酸甘油能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发挥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2.缓解期的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可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等。
非药物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以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同时,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六、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过量饮酒对心脏功能的不良影响。
2.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量接近正常范围;高脂血症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等使血脂达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