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跳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类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类型,有各自特点和发生机制,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治疗原则为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据情况治疗,注意老年、女性等不同人群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定义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类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为60-100次/分钟,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或其他类型的心脏节律(如房室交界性心律等)的频率低于正常相应节律的频率时,就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1.窦性心动过缓
其特点是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发生在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等情况,此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颅内疾患、严重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也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会有头晕、乏力、心悸等不适。年龄方面,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一些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因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相关情况;有颅内病变病史的人群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较高。
2.房室传导阻滞
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但患者通常无症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有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之间完全分离,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跳动,心室率通常较慢,患者可出现晕厥、黑矇、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易出现;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增加;有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病史的人群是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人群。
三、发生机制
1.窦性心动过缓的机制
主要是窦房结自身的功能异常,如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降低。此外,神经因素也起重要作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会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导致心率减慢。例如,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调节机制;而在病理状态下,如颅内压增高,通过神经反射使迷走神经兴奋,也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2.房室传导阻滞的机制
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病变导致传导障碍。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由于房室结区的相对不应期延长;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是因为房室结区的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延长,且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导致P波传导逐渐延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结区的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允许少数P波下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是房室传导系统某一部位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入心室,通常是由于传导系统的纤维化、缺血、炎症等病变导致传导通路被阻断。年龄增长导致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是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等病理过程会直接损伤房室传导系统,引发房室传导阻滞;有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的人群,从出生起就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潜在基础。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动过缓可直接看到窦性P波频率低于60次/分钟;房室传导阻滞可根据PR间期的变化、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等明确阻滞的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电图的解读需要结合其正常心率范围的参考值,儿童的正常心率范围与成人不同,老年人的心电图表现也可能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与年轻人有所差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心电图可能会有一些生理性的轻度变化,但一般不影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发现一些短暂发作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对于有症状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短暂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事件。对于怀疑有缓慢性心律失常但发作不频繁的患者非常有价值。在不同年龄人群中,Holter监测的应用是相似的,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注意电极的固定等问题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女性患者在监测期间需注意避免电极与胸部皮肤的摩擦等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有过心悸、头晕等症状但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的患者,Holter监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
五、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轻度窦性心动过缓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症状或心室率显著缓慢者,常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方面,一些药物如阿托品等可以用于提高心率,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2.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患者,在考虑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心功能,因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等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手术风险等因素;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影响以及手术对身体外观等可能产生的心理影响,给予人文关怀;对于有明确病因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如由心肌梗死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避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要指导其正确的日常活动,避免靠近强磁场等影响起搏器功能的环境,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日常活动指导上有一些细微差异,儿童患者需要家长更加密切的监护,防止其进行可能危及起搏器功能的危险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