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继发于眼部缺血性疾病的难治性青光眼,有眼部缺血性疾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因素,病理上与血管生成因子作用及房角结构改变有关,临床表现有眼痛、视力下降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包括降眼压、激光、手术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提示,且要重视有基础疾病患者基础疾病的控制。
一、定义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继发于眼部缺血性疾病的难治性青光眼,其特征是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导致房角关闭、眼压升高,并伴有剧烈眼痛、视力严重下降等表现。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眼部缺血性疾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诱导虹膜等部位新生血管形成。据相关研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一定比例会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的患者。
视网膜静脉阻塞:无论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还是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会造成视网膜缺血,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大量释放,促使新生血管在虹膜、前房角生长。临床统计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有一定数值。
其他眼部缺血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颈动脉阻塞性疾病等,也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眼部缺血,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段的基础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相对多见,从而增加了该年龄段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而儿童时期发病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较少见的病因相关。
3.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基础病因的发病可能在性别上有一定倾向性,如糖尿病的发病在不同性别中有一定比例分布,可能间接影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情况。
4.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可能促进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而增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不利于眼部血液循环,可能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一定影响;缺乏运动也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与相关基础疾病的发生相关。
5.病史因素:有眼部缺血性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人群,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明显高于无相关病史者。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视网膜血管容易受损,增加了视网膜缺血的可能性,进而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三、病理生理机制
1.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眼部缺血时,视网膜等组织缺氧,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释放大量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V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的形成,导致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
2.房角结构改变:新生血管逐渐长入前房角,引起房角粘连关闭。正常情况下房水通过前房角排出,房角粘连关闭后房水排出受阻,导致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又会进一步加重眼部缺血,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表现
1.眼部症状:
眼痛:通常为剧烈的眼痛,可伴有同侧头痛,这是由于眼压急剧升高刺激眼部神经所致。
视力下降:早期视力可能逐渐下降,随着病情进展,视力可严重受损,甚至仅存光感或无光感。
眼红:眼部充血明显,这是因为眼部缺血及眼压升高导致眼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扩张充血。
角膜水肿:眼压升高可引起角膜内皮功能受损,导致角膜水肿,表现为角膜雾状混浊。
2.眼部检查体征:
虹膜新生血管:通过裂隙灯检查可发现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形成,呈树枝状或网状分布。
前房角镜检查:可见前房角有新生血管膜覆盖,房角粘连关闭。
眼压升高:眼压可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一般超过21mmHg,且难以通过常规降眼压药物有效控制。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眼部缺血性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了解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观察虹膜有无新生血管、眼部充血情况、角膜有无水肿等。
前房角镜检查:明确前房角有无新生血管及房角粘连关闭情况。
眼压测量:准确测量眼压,了解眼压水平。
眼底检查:查看视网膜有无缺血、病变情况等,有助于明确基础病因。
六、治疗原则
1.降低眼压:可使用药物降低眼压,如碳酸酐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特殊性,药物降眼压效果往往不佳。
2.激光治疗:可采用全视网膜光凝等激光治疗方法,破坏缺血的视网膜组织,减少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但激光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3.手术治疗:如滤过性手术,但由于眼内新生血管的存在,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滤过泡功能不良等。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患者:儿童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特殊病因相关。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密切监测视力、眼压等指标变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治疗措施都可能对其眼部发育产生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可能对基础疾病的干扰。例如,降眼压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心血管、血糖等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对于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某些降眼压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时,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可减少基础疾病对眼部病变的进一步加重,有利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及预后。例如,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从而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风险或减轻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