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心律失常呢
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等异常,按心率快慢分快速和缓慢性,按起源部位分窦性和异位性,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处理分针对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心律失常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由窦房结发出冲动,依次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从而引起心肌的有序收缩和舒张。当这个过程出现异常时,就发生了心律失常。例如,窦房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冲动形成异常,而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可能引起冲动传导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按心率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以心房颤动为例,它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心房失去有效的协调收缩,心率可增快至100-160次/分钟甚至更快,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2.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运动员等长期运动人群,他们由于心脏功能较好,基础心率可能相对较慢,但一般无明显不适;而病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与窦房结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有关。房室传导阻滞则是心脏冲动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阻滞,根据阻滞程度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
(二)按起源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除了上述提到的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外,还包括窦性心律不齐等。窦性心律不齐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多与呼吸有关,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如颅内压增高、电解质紊乱等。
2.异位心律失常:是指起源部位不在窦房结的心律失常。房性异位心律失常可由心房的病变、缺血等引起;室性异位心律失常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室性期前收缩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
三、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例如,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心脏会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但一般在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脏瓣膜,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可引发心律失常。
2.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增加心脏的兴奋性,导致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引起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等。
3.其他: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感染性疾病累及心脏时,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症状有所差异。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常感到心悸,可自觉心脏跳动过快、过强或不规则;严重时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如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缓慢性心律失常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导致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晕厥、抽搐等。
(二)体征表现
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发现心率和心律的异常。例如,心房颤动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听到心音脱漏等异常心音。
五、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短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是否存在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情况。
(二)其他检查
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发现由心脏结构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病患者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到心肌的厚度、运动等情况;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对于诊断复杂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一)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
一般通过去除诱因即可缓解,如停止剧烈运动、避免大量饮酒和喝咖啡等,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
(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
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控制甲状腺功能,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电解质紊乱患者需要纠正电解质失衡,如补充钾盐治疗低钾血症等。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能需要进行电复律、安装起搏器等治疗措施。
七、特殊人群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发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在护理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随访和治疗。例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要密切监测心率、心律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同时,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发生率高,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同时,老年人用药种类可能较多,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心律失常。例如,老年人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心电图等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