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大便失禁的相关原因包括神经系统病变、肛门直肠结构和功能异常、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及手术因素等。神经系统病变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底神经损伤可致大便失禁;肛门直肠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脱垂、肛瘘,功能异常如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肠道疾病影响会引发大便失禁;儿童因发育不完善可能暂现大便失禁,老年人因括约肌退变及合并慢性病易致大便失禁;长期腹泻、便秘会增加大便失禁风险;盆腔手术、肛门直肠手术不当也可导致大便失禁。
一、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原因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当脑部负责控制排便的中枢神经区域受损时,如大脑皮质、基底节等部位发生病变,会影响对排便反射的精细调控,导致大便失禁。例如,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情况,这与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使得肛门括约肌等相关肌肉的神经支配出现障碍有关。
2.多发性硬化症: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神经纤维的髓鞘,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控制排便的神经通路,导致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大便失禁。研究表明,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大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在疾病中晚期,神经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时更易出现。
3.脊髓损伤:脊柱外伤、车祸等原因导致的脊髓损伤,会使脊髓传导排便信号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支配区域失去大脑的有效调控,肛门括约肌等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不同节段的脊髓损伤对大便失禁的影响程度不同,高位脊髓损伤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排便功能障碍。
(二)外周神经系统病变
1.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支配肠道和肛门括约肌的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减退。例如,患者的肛管直肠感觉减退,对便意的感知能力下降,同时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也会降低,使得患者无法有效控制排便,进而出现大便失禁。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中,大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2.盆底神经损伤:如分娩过程中对盆底神经的牵拉、产伤等,可导致盆底神经损伤。此外,一些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也可能损伤支配肛门周围肌肉的神经,引起大便失禁。例如,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先露部对盆底神经的压迫时间过长或用力不当,可能导致盆底神经损伤,从而出现产后大便失禁的情况。
二、肛门直肠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原因
(一)肛门直肠解剖结构异常
1.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多见于新生儿,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肛门直肠结构发育异常,导致肛门括约肌等结构存在缺陷,出生后即出现大便失禁。这类患儿往往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纠正,但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儿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控制问题。
2.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时,会影响肛门括约肌对直肠内容物的封闭作用,导致大便失禁。尤其是严重的直肠脱垂患者,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会破坏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使得排便控制能力下降。
3.肛瘘: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长期不愈的肛瘘可能会破坏肛门周围的肌肉组织和神经,影响肛门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失禁。例如,肛瘘反复发作,炎症刺激会逐渐损伤肛门括约肌,进而出现排便不受控制的情况。
(二)肛门直肠功能异常
1.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括约肌松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会出现自然退变,肌肉力量减弱,导致括约肌松弛,容易发生大便失禁。此外,长期腹泻、慢性便秘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例如,慢性腹泻患者由于频繁的排便刺激,会使肛门括约肌反复受到牵拉,久而久之导致松弛,引发大便失禁。
括约肌痉挛:某些因素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如肛门直肠局部的炎症刺激、精神紧张等。肛门括约肌痉挛时,会限制粪便的排出,长期痉挛还可能导致肌肉缺血、损伤,进而影响其功能,严重时也会出现大便失禁。例如,患有肛窦炎等肛门直肠局部炎症的患者,炎症刺激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大便失禁。
2.肠道疾病影响: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对粪便的吸收功能,同时炎症刺激也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大便失禁。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活动期,肠道炎症明显,除了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外,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
结直肠肿瘤:结直肠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占据肠道空间,影响粪便的通过,同时肿瘤的侵袭可能破坏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神经支配,导致大便失禁。例如,直肠癌患者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侵犯肛门括约肌周围组织或神经,引起排便功能障碍,出现大便失禁。
三、其他相关原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肛门直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大便失禁,尤其是在过度哭闹、腹泻等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和肛门直肠功能逐渐发育成熟,大便失禁情况多可自行改善。但如果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干预。
2.老年人:如前所述,老年人肛门括约肌自然退变,同时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发生率较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排便的控制能力减弱,一旦出现大便失禁,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其护理和康复。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腹泻:长期腹泻会频繁刺激肠道和肛门,导致肛门括约肌疲劳、受损,进而出现大便失禁。例如,一些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长期存在腹泻症状,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发展为大便失禁。
2.长期便秘:长期便秘时,干结的粪便难以排出,需要用力排便,这会增加腹压,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同时也可能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最终引发大便失禁。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长期便秘,进而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
(三)手术因素
1.盆腔手术:除了前面提到的直肠癌根治术等可能损伤盆底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外,其他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盆底的神经和肌肉结构,增加大便失禁的风险。手术过程中对盆腔组织的操作可能会无意中损伤相关神经,导致术后出现大便失禁。
2.肛门直肠手术:如肛瘘切除术、痔切除术等肛门直肠部位的手术,若手术操作不当,可能直接损伤肛门括约肌,从而引起大便失禁。例如,肛瘘切除术时,如果过度切除肛门括约肌,会严重影响其功能,导致大便失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