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的心绞痛怎么回事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其高发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是常见诱因,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发作时需紧急处理,后续要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定期复查,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机制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使得心肌供血供氧失衡,心肌在缺血缺氧状态下产生过多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从而引发疼痛感觉。
(一)年龄因素影响
中老年人群是心绞痛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等退行性改变的概率增加,例如5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使得中老年人心肌供血相对更容易出现不足情况,进而引发心绞痛的风险增大。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相对发生心绞痛的概率较低,但如果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心绞痛发作,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二)性别因素影响
绝经前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男性。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其心绞痛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水平。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种机制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三)生活方式影响
吸烟:吸烟是引发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加重,增加心绞痛发作的可能性。长期吸烟者患冠心病相关心绞痛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显著升高。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这些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逐渐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影响心肌供血,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高脂肪的食物人群,心绞痛发病风险较高。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肥胖发生率增加,而肥胖又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缺乏运动还会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循环不畅,进一步影响心肌供血,容易诱发心绞痛。
(四)病史因素影响
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血管内压力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加重心脏的后负荷,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耗氧需求时,就容易引发心绞痛。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心绞痛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糖尿病病史: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代谢、脂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神经病变,导致对疼痛的感知异常等情况,但本质上也是通过影响冠状动脉供血等机制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
二、常见诱发因素
(一)体力活动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体力活动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如果存在狭窄等病变,其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引发心绞痛。例如进行快跑、搬运重物等剧烈体力活动时,很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
(二)情绪激动
紧张、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激动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容易诱发心绞痛。比如在与人激烈争吵后可能出现心绞痛发作。
(三)寒冷刺激
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血管会收缩,这会增加血管阻力,减少心肌供血,尤其对于冠状动脉已有病变的人来说,更容易诱发心绞痛。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时可能引发心绞痛。
(四)饱餐
大量进食后,胃肠道需要消化食物,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相对减少,同时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可能不能充分满足,进而诱发心绞痛。尤其是进食大量高脂、高糖食物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在几分钟内缓解。
(二)诊断要点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症状缓解后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但有时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运动负荷试验等进一步明确诊断。例如运动负荷试验时,让患者在跑步机上运动,随着运动量增加,观察心电图变化,如果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则支持心绞痛的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等情况。如果发现冠状动脉某一支或多支血管狭窄≥50%,则可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四、紧急处理与后续建议
(一)紧急处理
当突然发生心绞痛时,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1-2分钟内症状可缓解。如果含服一次后症状不缓解,可间隔5分钟再含服一次,最多连续含服3次。如果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仍不缓解,应考虑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二)后续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适量的体育活动,控制体重,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等。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果出现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老年患者行动相对不便,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及时识别心绞痛发作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女性患者:绝经后女性在心绞痛治疗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治疗原则外,要更加关注雌激素补充相关问题,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因素对女性心绞痛发作影响较大。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心绞痛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病变。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也可能诱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