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病程超4周或间歇期2-4周复发,表现为大便次数多、量多、质稀,可伴多种症状。常见原因有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全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肝胆疾病)。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病因治疗依不同病因用药,对症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营养支持。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疾病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慢性腹泻的定义与表现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4周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超过3次,粪便量增加,常超过200g/d,质地稀薄,含水量超过85%,可伴有腹痛、腹胀、消瘦、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慢性腹泻可能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老年人慢性腹泻可能因频繁排便导致肛周皮肤损伤等问题。
二、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
1.肠道感染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细菌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例如,志贺菌感染可引起典型的黏液脓血便,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可引起秋季腹泻,部分患儿可转为慢性腹泻;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慢性腹泻。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肠道,可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慢性腹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易发生。
2.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病情迁延不愈;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等,也易转为慢性。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吸收不良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导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腹泻。例如,乳糜泻是由于患者对麸质过敏,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出现慢性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短肠综合征多因肠道大部分切除等原因引起,剩余肠道不能充分吸收营养物质,导致腹泻。
3.systemicdiseases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胃肠蠕动,导致腹泻,患者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也可引起腹泻,同时伴有乏力、低血压等表现。
肝胆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胆疾病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脂肪消化和吸收所必需的,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可导致脂肪泻,表现为慢性腹泻,粪便呈灰白色、油腻状。
三、慢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腹泻情况,包括腹泻的起病时间、发作频率、大便的性状(如稀水样、黏液便、脓血便等)、是否伴有腹痛及其部位、性质,有无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近期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如是否接触过腹泻患者、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等),既往的肠道疾病史、手术史、基础疾病史(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用药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
2.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的检查,如体温、血压、心率等;腹部检查,观察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包块等,触摸肝脏、脾脏有无肿大等。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有腹部压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压痛多无特异性。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及潜血: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潜血试验可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如肠道感染时粪便中可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找到相应的寄生虫卵;消化道出血时潜血试验呈阳性。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血生化可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有无器官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
肠道病原体检测:如怀疑肠道感染,可进行粪便病原体培养,查找致病菌;病毒检测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有病毒感染。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如肝脏、胆囊、胰腺、肠道等有无病变,有助于排查肝胆疾病、肠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腹泻。
X线钡剂造影:可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肠道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见结肠黏膜粗乱、颗粒样改变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慢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对于炎症性肠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调节肠道动力药物、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等;吸收不良综合征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乳糜泻患者需严格gluten-freediet,短肠综合征患者需要营养支持等。
2.对症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慢性腹泻患者由于大量排便,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和酸碱平衡失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进行。
营养支持:慢性腹泻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能进食的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营养不良严重的患者,可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或肠外营养支持。
五、不同人群慢性腹泻的注意事项
1.儿童慢性腹泻
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慢性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大便情况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给予易消化的辅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
2.老年人慢性腹泻
老年人慢性腹泻可能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且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对脱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水电解质情况,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少渣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纤维等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因腹部受凉导致腹泻加重。
3.特殊疾病人群慢性腹泻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慢性腹泻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腹泻可能影响血糖的波动。在治疗腹泻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对于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慢性腹泻患者,要积极治疗甲状腺疾病,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针对腹泻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