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
致命性心律失常是严重影响心脏节律和泵血功能、可短时间危及生命的心脏电活动异常。常见类型有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机制与心肌电活动紊乱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如意识丧失等)和体征(如脉搏消失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定义
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指那些严重影响心脏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心脏电活动异常。心脏通过有规律的电信号传导来控制心跳,当这种电信号的产生或传导出现严重紊乱时,就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二、常见类型及机制
1.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肌发生快速、无序的颤动,丧失有效的收缩功能。多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引发异常电活动的持续和扩散。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容易触发心室颤动。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以及可能存在的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更易发生心室颤动。而儿童发生心室颤动相对较少,但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无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性别差异导致心室颤动发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患有某些与性别相关的基础疾病时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在围绝经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冠心病风险增加,可能间接影响心室颤动的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酗酒可导致心肌损害,影响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
病史:有冠心病病史、心肌病病史、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等的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
2.心室扑动
机制:是一种介于窦性心律和心室颤动之间的异常心律,心电图表现为规则的大振幅波动。其发生机制与心室颤动类似,也是心肌电活动紊乱的结果,常是心室颤动的前驱表现。多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心肌梗死导致心肌局部电活动异常,进而引发心室扑动。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与心室颤动类似,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心室扑动,进而发展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可出现突然的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等严重表现。在心室颤动发生时,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脑供血急剧减少,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突发的面色苍白、肢体抽搐、呼吸急促或暂停等;婴幼儿可能出现拒奶、口唇发绀等。女性患者在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时,症状与男性相似,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特殊生理时期对症状感知和表现的影响,如孕期或围绝经期可能因身体状态改变而使症状表现不典型。
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原有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可能加重,如冠心病患者可能在心律失常发生时胸痛症状加剧等。
2.体征
查体时可发现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心音消失等。对于儿童患者,触摸脉搏可能发现微弱或无脉搏,听诊心音异常。女性患者在查体时的体征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需结合其生理特点进行更细致的评估。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电活动的节律、频率等情况,能够明确区分是哪种类型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基线完全不规则,无正常的QRS波群和T波;心室扑动表现为规则的大振幅波动等。
对于儿童患者,心电图检查需要更加仔细和准确的操作,由于儿童配合度可能较低,需要医护人员有更丰富的经验来获取准确的心电图信息。女性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操作过程与男性相同,但要注意电极放置的舒适性和准确性。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监测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有些患者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可能只是偶尔发作,普通心电图检查难以捕捉到,而Holter可以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
儿童进行Holter监测时,需要注意设备的固定和儿童的活动情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女性患者在佩戴Holter时要注意避免接触水等,防止设备损坏,同时要记录日常活动情况,以便医生结合活动状态分析心律失常与活动的关系。
3.心脏电生理检查
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以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来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起源部位。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特定部位,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心律失常,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治疗原则
1.心肺复苏(CPR)
当患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出现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关键。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操作。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对于成人至少5cm,儿童和婴儿根据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按压深度要求。对于女性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注意操作的力度和正确部位,确保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的心肺复苏要严格按照儿科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如婴儿的胸外心脏按压采用两指按压法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同时考虑基础疾病对复苏的影响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2.电除颤
是治疗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一旦确诊为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电除颤,采用适当的能量进行电击除颤。对于儿童患者,电除颤的能量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女性患者在电除颤时,操作过程与男性相同,要确保除颤仪的正确连接和操作规范。
3.药物治疗
可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心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儿童患者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必要时才谨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且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考虑其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和作用的可能影响。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病情进展。例如,冠心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等药物。
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要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2.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等。例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但具体的运动强度和饮食结构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儿童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肥胖等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心脏健康。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尤其是有家族性心脏疾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心脏相关的体检频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体检的间隔和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体检频率。女性在孕期、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要增加心脏相关体检项目的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