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怎么回事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由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病因包括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发病机制涉及肺动脉高压形成及右心功能改变。临床表现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诊断依据病史、相关征象及检查。治疗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等,缓解期增强免疫等。预防需防治原发病、加强锻炼、注意生活规律。
一、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二、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
阻塞性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慢性炎症使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引起肺通气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发肺血管收缩、重构,肺动脉高压形成。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长期吸烟等因素,更容易患COPD,从而增加肺心病风险;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可能在肺心病病因中男性占比相对稍高一些。生活方式上,长期接触有害颗粒(如吸烟、职业粉尘暴露等)是重要诱因。
限制性肺病: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这类疾病会影响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缺氧,促使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受损,进而发展为肺心病。
3.肺血管疾病:如肺小动脉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可直接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负荷加重,引发肺心病。
4.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可造成慢性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增加肺心病发生风险。
三、发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功能性因素: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缺氧可使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阻力增加。缺氧时平滑肌细胞膜对Ca2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2含量升高,肌肉兴奋-收缩偶联效应增强,引起肺血管收缩。此外,高碳酸血症时pH降低,使血管对缺氧的收缩敏感性增强,致肺动脉压增高。
解剖学因素: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周围炎,可累及邻近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另外,肺血管重塑也是重要因素,缺氧等因素可导致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沉积,引起肺血管结构重构。
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随之增加;缺氧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同时,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加重水、钠潴留,使血容量进一步增多,肺动脉压升高。
2.右心功能改变: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后负荷加重,开始右心室代偿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心肌疲劳,最终右心室扩张,右心衰竭。
四、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少有胸痛或咯血。
可有不同程度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性啰音,心音遥远,P>A,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有右心室肥厚。部分患者因肺气肿使胸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见颈静脉充盈。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呼吸衰竭: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发绀明显,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五、诊断
1.主要依据
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的病史。
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如P>A、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等。
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
2.辅助检查
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右下肺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征,皆为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
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S≥1.05mV及肺型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参考条件。
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定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等指标,可诊断肺心病。
血气分析:肺心病肺功能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当PaO<60mmHg、PaCO>50mmHg时,表示有呼吸衰竭。
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也可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氯、低钠、高钾等。
六、治疗原则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等。
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合理氧疗,采用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氧浓度一般在25%-30%,流量1-2L/min,经鼻导管持续吸入,必要时可通过面罩或呼吸机给氧。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等,减轻气道痉挛。
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对于治疗后无效的较重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扩张药。
利尿药: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原则上选用作用轻、小剂量的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尿量多时需加用氯化钾。
正性肌力药:肺心病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及感染,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很低,疗效较差,且易发生心律失常,故应用剂量宜小,一般为常规剂量的1/2或2/3,同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花苷K或毛花苷丙(西地兰)。
血管扩张药: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对部分顽固性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但用药后需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变化。
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治疗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2.缓解期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逐渐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恢复。主要包括呼吸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以改善呼吸功能;家庭氧疗,每天持续吸氧15小时以上,可改善预后;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菌多糖核酸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预防
1.积极防治原发病:主要是防治引起肺心病的基础疾病,如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避免接触有害颗粒,戒烟等。对于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也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
3.注意生活规律,避免劳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