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快速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激动频率等异常致心跳超正常范围的一类心律失常,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动过速等,发生机制包括折返、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等,临床表现因多种因素而异,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需综合情况选择方法并注意相关事项,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处理有差异。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定义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等出现异常,导致心跳频率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类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当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且存在上述异常情况时,就可考虑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一)窦性心动过速
特点:起源于窦房结,心率通常在100-150次/分钟左右,其发生常与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或病理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更易受生理因素影响出现该情况,而老年人若发生可能与潜在的基础疾病关系更密切。例如,运动时年轻人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是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但老年人若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则需警惕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等严重问题。
(二)房性心动过速
特点:起源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增高、折返性和触发活动等类型。心率一般在150-250次/分钟左右,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原因有差异,儿童房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成年人则可能与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相关。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房性心动过速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
(三)心房扑动
特点:心房呈规律的扑动状,心房率通常在250-350次/分钟左右,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患者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心室率较快时可出现明显的心慌、气短等不适。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发生心房扑动可能与心房肌纤维化等退行性变有关,儿童则相对较少见,一旦发生心房扑动需及时评估病情,因为其有发展为心房颤动的可能,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等。
(四)心房颤动
特点: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快慢不一,心房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左右。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年龄相关的生理功能变化,在抗凝治疗的选择和风险评估上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可能存在更多的出血风险因素,在选择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需要更谨慎地权衡利弊。同时,心房颤动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五)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点: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左右,突发突止是其特点之一,患者会突然感到心慌,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尝试终止发作,但容易复发。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而成年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能与预激综合征等相关,发作时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和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发作频繁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六)室性心动过速
特点:起源于心室,心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左右,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易导致晕厥、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儿童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有关,成年人则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情况,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以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三、发生机制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折返机制
是许多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生机制。例如,在房室结内存在两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通路,形成折返环,从而导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在心房、心室等部位也可能因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形成折返环,引发相应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中,折返机制相关的心律失常发生可能与心脏结构的发育情况或退行性变有关,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结构异常可能成为折返发生的基础,老年人心脏纤维化等改变也可能促进折返的形成。
(二)自律性增高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可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例如,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发生改变,使自律性增高,从而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不同年龄人群中,自律性增高相关的心律失常发生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变,老年人则可能与冠心病等引起的心肌缺血等因素相关。
(三)触发活动
由后除极电位触发的异常激动引起。后除极分为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早后除极多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迟后除极多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触发活动可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时可能引发触发活动相关的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有差异,在使用可能导致触发活动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因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心室率快慢及患者基础心脏状况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黑矇、晕厥、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不同年龄人群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喂养困难等,而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晕厥等严重表现,且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二)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可记录到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征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电图在心率、波形等方面与成年人不同,需要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对于诊断阵发性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在不同年龄人群中,Holter监测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儿童可能需要家长配合记录其活动状态等情况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可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定位异常激动部位等,有助于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该检查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操作和风险评估有所不同,儿童进行电生理检查时需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五、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治疗原则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患者的症状、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去除诱因、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等。例如,对于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去除诱因后可能自行缓解;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需要评估脑卒中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同时根据心室率情况选择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选择上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而老年人在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二)注意事项
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症状等。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同时,对于需要进行有创治疗(如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等)的患者,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不同年龄人群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有所不同,儿童需要更加注重心理安抚和术后的身体恢复监测等,老年人则需要关注手术创伤对其基础疾病的影响等。



